阵发性心悸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引发。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兴奋、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呼吸系统疾病;其他因素包含药物因素和电解质紊乱,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受各类因素影响出现阵发性心悸的情况各异。
一、生理性因素
(一)剧烈运动
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从而可能引发阵发性心悸。例如,进行高强度的短跑、快速游泳等运动后,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到短暂的心悸。对于年轻人来说,经常参与剧烈运动且运动强度把握不当,就容易出现这种因生理性因素导致的阵发性心悸。
(二)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兴奋
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或兴奋的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阵发性心悸。比如,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工作压力极大的职场人士等,在特定的紧张情境下,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心悸的情况。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情绪波动方面更为敏感,更容易因精神因素出现这种情况。
(三)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
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浓茶中的茶碱以及咖啡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会对心脏产生刺激作用,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节律,进而导致阵发性心悸。长期大量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的人群,发生阵发性心悸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律失常
如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可导致阵发性心悸。各种类型的心动过速,像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也会引起阵发性心悸。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会突然感觉心跳加快,呈现阵发性发作的特点。不同年龄层都可能发生心律失常相关的阵发性心悸,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引发心绞痛,同时也常伴有阵发性心悸的症状。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当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心脏瓣膜病
例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引发阵发性心悸。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但以中青年发病相对较多,女性在某些瓣膜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增快,出现阵发性心悸。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除了阵发性心悸外,还常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症状。
低血糖
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引起阵发性心悸。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未按时进食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阵发性心悸。各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相关的阵发性心悸,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调节功能下降,风险相对更高。
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哮喘持续状态等,会导致机体缺氧,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加快,出现阵发性心悸。中老年人群中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较多见,这些患者在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时,更易伴随阵发性心悸。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阵发性心悸的不良反应。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悸;某些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也可能会对心脏产生刺激,引起心跳加快,导致阵发性心悸。正在服用药物的人群,尤其是长期服药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阵发性心悸等药物不良反应,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二)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脏节律异常,引发阵发性心悸。长期腹泻、呕吐、应用利尿剂等情况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各个年龄层都可能发生,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减退,在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时,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相关的阵发性心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