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传播等途径,儿童、老年、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需家长注意环境卫生等,老年人应增强体质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要积极治基础病等。
一、脑炎的传染途径
(一)通过呼吸道传播
1.相关病毒举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后,病毒可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进而侵入神经系统引发脑炎。在人群密集、卫生条件较差且蚊虫滋生的地区,儿童、青少年等人群相对更容易因蚊虫叮咬而感染,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活动范围可能与蚊虫活动区域有较多交集。
2.传播过程细节:蚊虫叮咬了携带乙脑病毒的动物(如猪等家畜)后,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当蚊虫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就将病毒传入人体。
(二)通过消化道传播
1.相关病原体情况:某些肠道病毒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引发脑炎,例如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可污染水源、食物等,健康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后,病毒经口进入消化道,然后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神经系统引起脑炎。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吃手、接触不洁物品后不及时洗手等,更容易通过消化道感染此类病毒。比如在一些卫生设施不完善、水源管理不善的地区,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引发脑炎的风险较高。
2.具体传播场景: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如果食堂的食物制备过程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者饮用水被污染,就可能导致肠道病毒在儿童群体中传播,进而引发脑炎。
(三)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1.特定病原体传播:如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等。家庭成员之间、看护人员与患儿之间如果有密切接触,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当家庭成员中有患口唇疱疹的人,与儿童密切接触时,就可能将单纯疱疹病毒传染给儿童,病毒可经呼吸道黏膜或口、眼、鼻黏膜侵入人体,然后沿着神经末梢播散到三叉神经节等部位,在一定条件下激活并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对于婴幼儿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这种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更大。
2.传播环境特点:在家庭、医疗机构的病房等相对封闭、人员密切接触频繁的环境中,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传播。尤其是当照顾脑炎患者的人员自身免疫力较低时,感染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二、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1.感染风险较高原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由于人员密集,病原体更容易传播。例如在流感季节,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若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就可能引发脑炎,而且儿童在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2.家长注意事项: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生活环境的卫生,定期清洁儿童玩具、餐具等物品。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同时,要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为儿童接种相关疫苗,如乙脑疫苗等,可有效降低儿童感染相关脑炎病原体的风险。
(二)老年人群体
1.感染风险较高原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而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例如老年人感染肺炎链球菌后,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而且老年人感染脑炎后病情往往较重,恢复相对困难。
2.老年人自身注意事项:老年人应注意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疑似脑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1.感染风险较高原因: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引发脑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感染弓形虫等病原体的风险增加,弓形虫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
2.这类人群注意事项:免疫力低下人群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病原体感染源,如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应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神经系统症状等,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因为这类人群的病情可能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