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以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改善脑血循环,有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血管内介入等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二级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延续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关注。
呼吸与循环:密切关注患者呼吸及循环状况,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血压、血糖在合适范围,对于有吞咽困难者要注意防止误吸。
体温:发热时需积极寻找原因,若为感染因素导致,需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对于中枢性发热等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
防治并发症:
脑水肿:发病后数天内是脑水肿高峰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导致脑疝,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变化,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但要注意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倾向者可能需外科去骨瓣减压等治疗。
肺炎:是常见并发症,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进行肢体被动活动、气压治疗等预防,若发生需评估抗凝等治疗。
改善脑血循环
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一般要求发病4.5小时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尿激酶),要排除脑出血等禁忌情况,溶栓后需密切观察出血等并发症。
动脉溶栓:对于适合的患者,可在DSA等引导下进行动脉内溶栓,相对于静脉溶栓可能有更精准的药物递送,但操作相对复杂,风险也需充分评估。
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在发病后尽早使用,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快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减少血栓进展等。
抗凝治疗:
一般不常规早期应用,对于心源性栓塞等特定情况可能考虑使用,需评估出血风险等,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现在也有新型口服抗凝药,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指征和监测相关指标。
降纤治疗:
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可选用降纤药物,如巴曲酶等,通过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等发挥作用,但要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
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在合适时间窗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等治疗,如机械取栓等,能开通闭塞血管,改善预后,但需要严格筛选患者,评估手术相关风险等。
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通过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减轻缺血半暗带的损伤,但目前证据显示其单独使用的效果有限,可能需综合评估后合理选用。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肢体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后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康复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等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措施。同时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一般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更低的血压目标,但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降压药物。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如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但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特别是老年患者等。
血脂异常:调整血脂,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的患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常用他汀类等药物,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戒烟限酒:劝导患者戒烟,限制饮酒量,吸烟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延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是否为心源性栓塞等情况,继续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女性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考虑其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有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病等的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评估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加重基础疾病;儿童发生脑血栓形成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治疗方式,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