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中风治疗包括急性期的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一般支持治疗中的生命体征监测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发症防治中的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早期康复介入及长期坚持康复训练,还有针对老年患者年龄因素和基础疾病影响的注意事项,通过多方面措施改善老人脑中风预后。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
对于符合指征的老人脑中风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研究表明,静脉溶栓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使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减少严重残疾的发生风险。但需要严格筛选患者,排除溶栓禁忌证,如近期有严重出血倾向、大面积脑梗死等情况。
2.血管内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中风,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一些研究发现,对于合适的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例如,相关临床试验表明,机械取栓可以使更多的患者恢复良好的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但血管内治疗对患者的选择也有严格要求,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发病时间、血管闭塞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二、一般支持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脑中风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如发热,需要寻找发热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血压也需要进行调控,一般要求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对于血压过高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调控,但要注意降压速度和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脑灌注。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证老人的水电解质平衡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入量、出量以及电解质检查结果,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脑中风患者可能因进食减少、呕吐等原因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这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需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三、并发症防治
1.肺炎:
脑中风老人由于吞咽困难等原因容易发生肺炎。要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考虑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以减少误吸的风险。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脑中风患者会并发肺炎,而积极的呼吸道管理和吞咽功能的评估与干预可以降低肺炎的发生率。
2.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中风老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早期活动、下肢间歇气压治疗等预防措施。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但需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脑中风老人的预后非常重要。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则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例如,早期的康复介入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在脑中风后48小时至1周内,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评估和早期康复训练。
2.康复训练的长期坚持: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长期坚持。康复训练的强度和内容需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家属在康复过程中要给予老人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老人坚持康复训练。例如,对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肢体康复训练,逐渐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老年脑中风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例如,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老人的肝肾功能,一些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要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同时,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适度性,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老人身体不适或加重病情。
2.基础疾病影响:
如果老人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脑中风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脑中风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对脑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指标,及时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