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管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部CT可早期排除脑出血,发病24-48小时后显低密度灶;头部MRI对脑梗死检出更敏感,可发现早期及不典型病灶。血管检查里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MRA和CTA为无创性血管检查可初步筛查或评估脑血管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血液常规可提示感染因素,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血栓风险,生化检查的血糖、血脂检查对了解脑血管病变诱因及控制基础疾病有重要意义。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
检查时间:是怀疑脑血栓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病后应尽快进行。
意义:在发病早期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多数脑血栓患者在发病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对于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能及时明确是否为脑血栓,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头部CT能迅速判断脑部情况,避免延误治疗。
2.头部MRI
检查时间:对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发病后即可进行检查,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CT尚未能显示时。
意义:可以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较小梗死灶,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脑血栓患者,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比如,对于年轻且症状不典型的脑血栓患者,头部MRI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头部MRI的诊断价值相同,但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检查过程中的配合问题,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二、血管检查
1.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时间: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病因时考虑进行。
意义:可以直接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等情况。对于有明确脑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如既往有脑血管狭窄病史的患者,DSA能准确评估血管病变程度,为介入治疗等提供详细信息。在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中,若怀疑有脑血管严重病变,DSA可明确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创伤性,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肾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能耐受检查。
2.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检查时间:无创性的血管检查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查脑血管情况。
意义:能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判断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A都能较好地显示血管状况,比如中年患者若有头痛、头晕等疑似脑血管问题的表现,MRA可辅助诊断是否为脑血栓相关的血管病变。在儿童患者中,虽然相对较少患脑血栓,但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MRA也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但要注意儿童的检查配合度和辐射安全等问题(不过MRA无辐射)。
3.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检查时间:也是一种无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可快速获取脑血管图像。
意义: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对于判断脑血管的狭窄程度等有一定价值。在老年患者中,若因行动不便等原因不能进行DSA检查时,CTA可作为替代检查手段来评估脑血管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CTA能帮助了解脑血管病变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意义: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情况,如白细胞计数等。对于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脑血栓相关情况有一定提示作用。例如,若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存在,而感染是脑血栓的一个可能诱因。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在检查时要注意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2.凝血功能检查
意义:可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加重脑血栓病情。对于有凝血障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尤为重要,能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和制定治疗方案。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凝血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检查凝血功能有助于调整治疗措施,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3.生化检查
血糖、血脂检查:血糖升高会加重脑血管病变的损伤,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血脂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重要病因。对于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定期检查血糖、血脂并控制相关指标非常关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血糖、血脂的控制目标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相对较少患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但如果有家族遗传等特殊情况,也需要关注相关指标。例如,肥胖的中年患者往往血脂异常风险较高,通过生化检查发现后可指导其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