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表现、治疗预后方面存在差异。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无萎缩性改变,症状无特异性,胃镜下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等,有Hp感染需抗Hp治疗,预后大多较好;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有萎缩性改变,可有消瘦、贫血等表现,胃镜下色泽变淡等,治疗针对症状对症处理,有肠化和异型增生者需定期随访,有一定癌变风险。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胃黏膜层未见萎缩性改变,常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与糜烂等。其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药物损伤(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Hp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儿童也可能因密切接触等感染Hp而患病。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已经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即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Hp持续感染、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壁细胞抗体等,可攻击自身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等)、遗传因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可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有时并不完全一致,部分Hp感染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在感染初期出现类似感冒样的症状,如乏力等,儿童患者可能以反复腹痛为主要表现,疼痛部位不定,可在脐周或上腹部,疼痛程度不一。
萎缩性胃炎:除了有消化不良症状外,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因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等导致巨幼细胞贫血)、舌炎、腹泻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可能因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进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等。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三、胃镜及病理表现不同
胃镜下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黏液分泌增多,胃黏膜表面可见点状或片状糜烂、充血、水肿等。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黏膜下血管透见,皱襞变细平坦,黏液湖稀薄,有时可见黏膜出血点或糜烂。
病理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正常,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肠上皮化生表现为胃黏膜中出现肠型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则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出现异常的增生,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紊乱,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根据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
四、治疗及预后区别
治疗
非萎缩性胃炎:若有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同时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等。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可得到缓解,胃黏膜炎症可消退。儿童患者抗Hp治疗需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
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对于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需定期随访,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部分高级别异型增生可能需要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B12等。
预后
非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经过积极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病情可控制,少数患者可能因Hp未彻底清除等原因导致病情反复,但一般不会发生癌变(除非合并其他高危因素)。
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病情可长期稳定,但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其癌变风险相对较高。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贫血等并发症,但通过补充维生素B12等治疗,可改善贫血等症状。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由于机体功能减退,预后相对复杂,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