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通过炎症反应、交感神经兴奋等机制致血压升高,不同人群表现不同,成年人中一般成年人短期发烧后血压多可恢复,有基础病者风险增加;儿童发烧时血压反应敏感,有先天心血管病儿童风险大;应对时需控制体温、监测血压,老年人要谨慎处理,儿童家长需密切观察。
一、发烧与血压升高的关联机制
(一)炎症反应因素
当人体发烧时,往往是身体受到感染等因素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过程中会释放如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会影响血管的张力和内皮功能。例如,炎性介质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在感染性发热状态下,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与血压升高的幅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炎性因子水平越高,血压升高可能越明显。
(二)交感神经兴奋因素
发烧时,体温升高会刺激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上升。同时,交感神经兴奋还会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血压升高。比如,在动物实验中,模拟发烧状态下可以观察到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血压升高现象。
二、不同人群发烧伴血压高的特点及影响
(一)成年人情况
1.一般成年人:成年人发烧时血压升高,如果是短期的、轻度的血压升高,在发烧得到控制后,血压通常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本身有基础高血压病的成年人,发烧可能会使原本控制良好的血压波动加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因为发烧导致的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对于本身心脏功能有一定储备不足的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负担可能难以承受。
2.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对于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发烧伴血压高的情况更为复杂。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烧时,血糖可能会波动,同时血压升高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进展。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共同作用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二)儿童情况
1.儿童发烧特点:儿童发烧时,由于其血管调节功能与成年人不同,发烧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与成年人有相似之处,但儿童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一般来说,儿童短期发烧导致的血压升高,在体温恢复正常后,血压多可迅速恢复。然而,对于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发烧伴血压高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发烧时血压升高会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而且儿童的血压测量有其特殊性,需要使用适合儿童臂围的血压计进行准确测量,以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对病情判断的失误。
三、发烧伴血压高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应对措施
1.控制体温:首先要针对发烧进行处理,根据发烧的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是低热(体温37.3-38℃),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和成年人使用退热药物的种类可能不同,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其年龄的退热药物。
2.监测血压:在发烧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成年人尤其是有基础高血压的人群,要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烧伴血压高时,要更加谨慎。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血压调节功能减退,发烧引起的血压波动可能更大。在处理发烧时,要避免过度降温导致血压骤降等不良后果。同时,老年人如果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发烧期间要注意药物与发烧引起的生理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
2.儿童:儿童发烧伴血压高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以及血压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注意儿童是否有哭闹不安、嗜睡等异常表现。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冻伤儿童。如果儿童发烧持续时间较长或血压升高明显,要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异常的生理变化都可能对其未来的健康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