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眼病,分为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三类,各有不同原因、症状,可通过眼底检查、眼部B超诊断,确诊后需及时手术治疗,如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
一、视网膜脱落的定义
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分离的一种眼病。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的这两层紧密贴合,以保证视网膜能够正常接收和传递视觉信号。
二、视网膜脱落的分类及原因
(一)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1.发生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会导致眼轴变长,视网膜被牵拉变薄,容易形成裂孔,进而引起视网膜脱落。此外,眼部外伤、用眼过度等也可能增加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剧烈的运动、头部受到撞击等情况,都可能使视网膜出现裂孔,从而引发脱落。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的视网膜相对脆弱,更容易出现裂孔等问题导致脱落。
3.性别方面:在一般人群中,男女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概率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高度近视的男性患者可能相对较多,因为一些男性可能更热衷于参与剧烈运动等,增加了眼部受伤的风险。
4.生活方式:长期高度近视且用眼不科学的人,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会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负担,增加视网膜脱落的可能性。
(二)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1.发生原因:常由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牵拉视网膜使其脱离。
2.年龄因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糖尿病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年轻人中也可能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3.性别方面: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落中,男女发病概率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如肥胖、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在男女中的分布可能会影响整体发病情况。
4.生活方式: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容易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落。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三)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1.发生原因:可由眼部炎症、脉络膜肿瘤等引起。眼部炎症会导致液体渗出,积聚在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脱落;脉络膜肿瘤会影响视网膜的正常代谢和结构,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2.年龄因素:不同病因导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落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例如葡萄膜炎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脱落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3.性别方面:某些眼部炎症性疾病在性别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渗出性视网膜脱落的性别分布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规律。
4.生活方式: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眼部炎症,从而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落,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自身免疫力,间接增加患病风险。
三、视网膜脱落的症状
1.闪光感: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眼前有闪光的现象,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牵拉,刺激了视网膜的神经细胞所致。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时,闪光感可能会更加明显。
2.视野缺损:视网膜脱落的区域对应的视野会出现缺损,例如某一方向的视野逐渐变窄,患者会感觉看东西有遮挡。如果是上方视网膜脱落,可能会首先出现上方视野的缺损;下方视网膜脱落则会出现下方视野的缺损等。
3.视力下降: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的扩大,视力会逐渐下降。如果是部分视网膜脱落,可能早期视力下降不明显,但如果是整个视网膜大部分脱落,视力会明显下降,严重者可仅存光感甚至无光感。
四、视网膜脱落的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的范围等情况。医生会仔细查看视网膜的色泽、血管走行以及是否有异常的隆起或凹陷等。
2.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无法直接通过眼底镜看到眼底情况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帮助了解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程度等。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以及脱离的范围大小等。
五、视网膜脱落的治疗
视网膜脱落一旦确诊,通常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手术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具体的手术方式会根据患者视网膜脱落的类型、范围等因素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