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等的慢性胃部疾病,病因包括Hp感染、饮食习惯、药物、自身免疫、年龄等,胃镜和病理活检可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要保持良好习惯、定期体检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浅表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早期表现,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引发浅表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约60%-90%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Hp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可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等改变。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增加患浅表萎缩性胃炎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易受损伤,引发炎症及腺体萎缩等病变。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胃黏膜,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破坏胃黏膜细胞,导致腺体萎缩,引发浅表萎缩性胃炎,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胃部病变中可见。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腺体也会逐渐出现萎缩等改变,所以老年人患浅表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病理表现
1.胃镜下表现:胃黏膜色泽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粗糙不平,可见出血点、黏膜变薄等表现,有时可见黏膜下血管透见。
2.组织学表现: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幽门腺化生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四、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伴有腹胀、早饱、嗳气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例如,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后稍感舒适。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还有些患者会有反酸、烧心等表现,这是因为胃黏膜受损后,胃酸分泌紊乱,导致胃酸反流刺激食管等部位。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腺体萎缩等病理情况。
2.病理活检: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浅表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能明确固有腺体是否减少、有无肠化等病理改变。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Hp感染引起,需进行Hp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应尽量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或更换其他相对安全的药物。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来缓解症状。
2.预防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有胃部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注意幽门螺杆菌防控:避免共用餐具等,防止Hp的传播,如家庭成员中有Hp感染患者,应注意分餐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浅表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患病,多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若因感染导致,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明显损伤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患浅表萎缩性胃炎时,由于其胃黏膜修复能力更差,更应注意规律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同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在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避免加重胃的负担。
3.女性:女性患浅表萎缩性胃炎在病因上与一般人群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和日常护理中需注意,若同时有备孕、孕期或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情绪调节,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进而影响浅表萎缩性胃炎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