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组织,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发病与遗传、炎症、生活方式等有关,多数无症状,大息肉可致便血等,肠镜等可诊断,小非肿瘤性息肉可镜下切除,预后好;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恶性主要是肠癌,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可致,早期症状不典型,中晚期有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镜+病理活检是金标准,影像学助评估,早期肠癌手术可能治愈,中晚期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不同情况但无本质差异。
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肠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如肠平滑肌瘤等;肠恶性肿瘤主要是肠癌,如结肠癌、直肠癌等,是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病变,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
发病原因
肠息肉: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导致肠息肉高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基因突变有关,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这类人群从青少年时期就可能陆续出现大量肠息肉。
炎症刺激:长期慢性肠炎等肠道炎症可刺激肠黏膜增生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修复过程中容易长息肉。
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息肉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吸烟、酗酒也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息肉发生几率。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肠息肉。
肠肿瘤:
遗传因素:肠癌中有部分是遗传性的,如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由特定基因变异导致,家族中若有此类遗传病史,后代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环境与生活方式:与肠息肉类似,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也是肠癌的危险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肠癌发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肠癌的发病特点有所不同,中老年人是肠癌的高发人群,但近年来年轻患者也有增多趋势。
临床表现
肠息肉:
多数无症状:很多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做肠镜检查时发现。
症状与息肉部位、大小等有关: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症状,如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若息肉位于直肠部位,较大息肉可能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出现便次增多等;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等表现,但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不同年龄人群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可能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儿童肠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肠息肉相关症状需引起重视。
肠肿瘤:
肠癌早期:可能仅有少量便血、大便习惯轻度改变等,容易被当作痔疮等疾病忽视,早期症状不典型。
中晚期:随着肿瘤进展,会出现明显症状,如排便习惯明显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形状改变,变细等;腹痛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腹部肿块、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在肠癌表现上一般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若出现肠道相关症状需谨慎排查肠癌等疾病。
诊断方法
肠息肉: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息肉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能取组织活检明确息肉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造影等,可辅助发现肠道息肉,但准确性相对肠镜稍差。不同年龄人群肠镜检查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肠镜检查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
肠肿瘤:
肠镜+病理活检: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病理类型等。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了解肿瘤在肠道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上需结合具体情况,例如儿童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怀疑也要合理选择检查手段。
治疗与预后
肠息肉:
治疗:一般较小的非肿瘤性息肉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肿瘤性息肉需要根据情况扩大切除范围等。
预后:非肿瘤性息肉经治疗后预后良好,肿瘤性息肉若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预后也较好,但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后的恢复等方面有差异,儿童患者治疗后要关注生长发育等情况。
肠肿瘤:
治疗:根据肿瘤分期等采取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肠癌通过手术有可能治愈;中晚期肠癌治疗相对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肠癌的预后与肿瘤发现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肠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肠癌预后则明显降低。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等方面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在术后可能需要考虑生育等特殊问题时的相关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