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饮食干预及特殊人群情况存在差异,发病机制上前者因缺乏乳糖酶,后者是免疫介导;症状表现前者消化系统为主且无血便,后者多系统受累有血便;实验室检查各有相应检测方法;饮食干预分别需低乳糖/无乳糖及避免牛奶蛋白;婴儿、儿童及成人情况各有需关注要点。
牛奶蛋白过敏:属于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体免疫系统将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的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IgE等,当再次接触牛奶蛋白时,这些抗体就会与牛奶蛋白结合,激活一系列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导致机体出现各种症状,涉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多个系统。
症状表现差异
乳糖不耐受:消化系统症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便,可能伴有泡沫,一般不出现血便。例如婴儿乳糖不耐受时,可能在喂哺母乳或牛乳后不久就出现频繁腹泻,大便呈酸性,有泡沫和奶瓣。
牛奶蛋白过敏:症状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方面可出现湿疹、荨麻疹等,皮肤表现往往比较瘙痒;消化道症状除了有呕吐、腹泻外,还可能出现便血,这是与乳糖不耐受的重要区别之一,腹泻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等;呼吸道可出现流涕、咳嗽、喘息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例如有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时,皮肤出现反复的湿疹,且在进食牛奶后出现呕吐、便血。
实验室检查差异
乳糖不耐受:
氢呼气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呼气中的氢含量。由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氢气经肠道吸收后从呼气中排出,乳糖不耐受者呼气中氢含量会升高。
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乳糖(按体重计算)后,定期测定血糖。乳糖不耐受者由于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血糖升高不明显。
粪便酸性测定:粪便pH值降低,因为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生酸性物质。
牛奶蛋白过敏: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牛奶蛋白的特异性IgE抗体,若结果阳性,提示机体对牛奶蛋白处于致敏状态,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将牛奶蛋白提取物滴于皮肤表面,通过皮肤点刺的方式刺激皮肤,观察皮肤反应。如果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等阳性反应,提示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但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
肠活检:对于疑似严重牛奶蛋白过敏且其他检查不明确的情况,可进行肠活检,观察肠道黏膜的病理变化,如可见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
饮食干预差异
乳糖不耐受:可以采用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如低乳糖牛奶、乳糖酶预处理的牛奶等,也可以用植物奶如豆浆等替代部分含乳糖的奶制品。对于婴儿,可以选择专门的乳糖不耐受婴儿配方粉,这种配方粉中的乳糖已经被部分或全部水解,易于消化吸收。
牛奶蛋白过敏:需要完全避免摄入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包括母乳中的牛奶蛋白(如果母亲摄入牛奶后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导致过敏),母亲需要避免食用牛奶及其制品。婴儿则需要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或氨基酸配方粉,这些配方粉中的蛋白质已经被水解成小分子,避免引起过敏反应。对于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要避免食用含牛奶蛋白的各类食物,如奶酪、奶油、奶糖等。
特殊人群情况
婴儿:婴儿是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的高发人群。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选择合适的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粉非常重要,要确保婴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选择特殊配方粉时要谨慎,密切观察婴儿食用后的反应,如皮肤是否出现皮疹加重、消化道症状是否缓解等。同时,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对母乳喂养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影响,母亲需严格避免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
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中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也需关注。儿童如果是乳糖不耐受,在饮食中要注意避免过多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冰淇淋等,可以选择酸奶等含部分水解乳糖的食物,因为酸奶中的乳糖部分被乳酸菌分解。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和成人,要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食用含有牛奶蛋白成分的食品,如一些processedfoods(加工食品)中可能会添加牛奶蛋白作为添加剂,要学会识别食品成分。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人群,可以通过其他食物补充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如豆类、鱼类、绿叶蔬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