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与乳糖不耐受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处理预后及不同因素影响等方面存在区别,母乳性腹泻多随月龄增长自行缓解,乳糖不耐受需根据类型调整喂养,特殊人群需更精细处理,二者无明显性别差异,母亲饮食等生活方式对其有一定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母乳性腹泻
是一种与母乳喂养相关的腹泻,主要发生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较高有关,前列腺素能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从而导致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婴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长正常。
乳糖不耐受
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等,刺激肠道,引起腹泻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儿更为常见,有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因遗传因素导致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因肠道疾病、感染等损伤肠黏膜后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之分。
二、临床表现区别
母乳性腹泻
大便次数较多,一般每日数次到10余次不等,大便为黄色稀便,水分较多,但是大便中无脓血,婴儿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体重增长不受影响。
乳糖不耐受
腹泻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大便次数每日数次,重者可达10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有泡沫,还常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婴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若腹泻严重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母乳性腹泻
粪便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没有红细胞、白细胞等,还原糖试验可呈阳性,但这不是特异性的诊断依据。
乳糖不耐受
氢呼气试验:口服乳糖后,检测呼气中氢浓度的变化,若氢浓度升高,提示乳糖不耐受。
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测定血糖变化,若血糖升高不明显,提示乳糖不耐受。
粪便酸性测定:粪便pH值降低,因为乳糖不耐受时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酸,使粪便pH值多在5.5~6.5之间。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母乳性腹泻
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婴儿腹泻的原因来诊断,如感染性腹泻等。当婴儿纯母乳喂养,腹泻症状明显,但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长正常,排除了感染性腹泻等其他原因后,可考虑母乳性腹泻。
乳糖不耐受
结合病史(如是否有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家族史、是否有肠道疾病史等)、临床表现以及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来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相鉴别,如感染性腹泻(有感染相关表现,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等)、过敏性腹泻(多有湿疹等过敏表现,粪便中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等)。
五、处理与预后
母乳性腹泻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添加辅食后,腹泻多能自行缓解。如果腹泻严重影响婴儿生活,可考虑调整母亲的饮食,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婴儿预后良好,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能正常增长。
乳糖不耐受
对于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可采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喂养。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在治疗肠道原发病的基础上,可根据情况采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待肠黏膜修复后,可逐渐尝试母乳喂养,同时补充乳糖酶。预后一般较好,经过合理喂养调整后,婴儿生长发育多能恢复正常。
六、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因素
对于婴儿期的母乳性腹泻和乳糖不耐受,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母乳性腹泻多随着月龄增加而自行缓解,而乳糖不耐受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喂养调整。在幼儿期及更大年龄出现类似腹泻表现时,虽然较少见,但也需要考虑是否有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等情况,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检查。
性别因素
母乳性腹泻和乳糖不耐受在男婴和女婴中的发生情况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基本相同。
生活方式因素
母亲的饮食可能会对母乳性腹泻有一定影响,母亲应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加重婴儿腹泻的食物。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奶粉,保证婴儿营养摄入,同时要注意奶粉的冲调等喂养方式,以确保婴儿能良好耐受。
特殊人群风险及应对
对于早产儿等特殊年龄的婴儿,发生母乳性腹泻或乳糖不耐受时,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早产儿的消化功能更不完善,体重增长等情况需要更精细的监测。在处理上,早产儿的喂养调整需要更加谨慎,遵循个体化原则,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殊配方奶粉的选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