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疾病,育龄女性多发,具内分泌紊乱特征,有月经失调、高雄激素表现、卵巢多囊改变等主要表现,受遗传及环境因素影响,对生育、代谢、心理有不良影响,按2003年鹿特丹修订标准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促排卵治疗、管理代谢综合征等进行治疗及管理,疑似者应及时就医规范诊治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多发生于育龄女性。其特征是内分泌紊乱,表现为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等。
二、主要表现
1.月经失调:多数患者会出现月经稀发(周期35天至6个月)或闭经,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经量无规律。这是由于卵巢排卵异常,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从而引发月经紊乱。
2.高雄激素表现
多毛:常见上唇、下颌、乳晕周围、下腹正中线等部位出现粗硬毛发,与雄激素升高刺激毛囊有关。
痤疮:多发生于面部、胸背部,伴有皮肤油腻、毛孔粗大,这与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有关。
脱发:主要是头顶的头发进行性稀少,呈雄性激素性脱发表现,同样与雄激素水平异常相关。
3.卵巢多囊改变: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或卵巢体积增大。但卵巢多囊改变并非PCOS所特有,其他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超声表现。
三、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PCOS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PCOS,那么后代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PCOS的发病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2.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是PCOS的重要诱发因素。肥胖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增加,进而刺激卵巢分泌更多雄激素,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有研究表明,肥胖的PCOS患者通过减轻体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月经紊乱、排卵异常等症状。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增加PCOS的发病风险。
四、对健康的影响
1.生育方面:由于排卵障碍,PCOS患者受孕困难,是导致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即使怀孕,也容易出现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等并发症。
2.代谢方面:PCOS患者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长期的胰岛素抵抗可引起糖代谢异常,脂肪代谢也会发生紊乱,导致血脂异常,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3.心理方面:月经失调、多毛、痤疮等症状影响患者的外貌,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五、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2003年鹿特丹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3项中至少2项并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2.临床和(或)生化提示高雄激素血症;
3.卵巢多囊改变(超声下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及以上直径2-9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10ml)。
六、治疗及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对于肥胖的PCOS患者,建议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例如,每日热量摄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计算,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总热量。
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内分泌紊乱。
2.调节月经周期:对于月经紊乱的患者,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调整月经周期,一般需要连续服用3-6个周期。
3.降低雄激素水平:对于有高雄激素表现的患者,可使用螺内酯等药物拮抗雄激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监测血钾等指标。
4.促排卵治疗: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和调节月经周期后,可使用克罗米芬等促排卵药物促进排卵,但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以避免多胎妊娠等风险。
5.代谢综合征的管理:对于合并代谢异常的患者,如存在胰岛素抵抗,可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
育龄女性若出现月经紊乱、多毛、痤疮等疑似PCOS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