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附件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卵巢的炎症,由病原体感染及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引起,有下腹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分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等预防。
一、定义
子宫附件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中的输卵管、卵巢发生的炎症。输卵管、卵巢被称作子宫附件,所以子宫附件炎包含输卵管炎、卵巢炎,有时还会累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多发生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不洁性生活等是常见诱因。
非性传播病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子宫体的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输卵管及卵巢,引起炎症,比如产后、流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感染。
2.机体抵抗力下降
如月经期、分娩后等身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病原体容易入侵引发炎症。例如,女性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微开状态,细菌容易上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痛:多为双侧下腹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例如,行走、跑步或者性生活后,下腹部疼痛会更明显。
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量增多,质地可能变得黏稠,有的呈脓性,伴有异味。
月经异常: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比如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经期3-7天,现在经期延长至10天左右,经量较以前明显增多。
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例如体温可达到38℃以上,伴有怕冷、头痛等不适。
2.体征
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区有压痛,增厚,有时可触及炎性包块。如果是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边界不清、有压痛的包块。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分娩史、流产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最近一次流产是什么时候,是否有不洁性生活等情况。
2.体格检查
进行妇科检查,重点检查双侧附件区的情况,有无压痛、增厚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炎症感染。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能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卵巢肿大,有时可见盆腔积液等。例如B超下显示输卵管呈条索状增粗,卵巢周围有液性暗区等。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钠等;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多西环素等。一般采用静脉给药或者口服给药的方式,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炎症。
2.支持疗法
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生育期女性
子宫附件炎可能会影响生育,如引起输卵管粘连、堵塞,导致不孕或者宫外孕等。所以生育期女性一旦确诊子宫附件炎,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用药,定期复查,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防止病情加重或反复。
2.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若发生子宫附件炎,同样需要及时治疗。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治疗时更要注意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尽量选择对生殖系统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3.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下降,发生子宫附件炎时,治疗上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要更关注整体健康状况,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同时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围绝经期女性生殖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炎症的转归。
七、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尤其是月经期、产后、流产后要特别注意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
2.避免不洁性生活
性生活要适度,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3.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如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因为下生殖道感染如果不及时控制,病原体可能会上行感染引起子宫附件炎。
4.增强机体抵抗力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