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膜炎是软脑膜急性炎症,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有不同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因人群有差异,可通过脑脊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可通过疫苗接种、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预防。
一、急性脑膜炎的定义
急性脑膜炎是指软脑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1.细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肺炎链球菌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当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时,细菌容易侵入脑膜。
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菌及其毒素引起脑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出现一系列炎症表现。
2.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不典型。
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婴儿可能表现为前囟隆起等。
意识改变: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这在成人和儿童中均可出现,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意识改变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
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这是脑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婴儿急性脑膜炎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除了发热、拒食、哭闹不安外,前囟饱满是重要体征。而年长儿童可能更接近成人表现,但也会有自身特点,如头痛、呕吐等症状相对明显。
成人:成人急性脑膜炎通常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较为典型,但也需注意不同病因引起的脑膜炎在症状上可能有细微差别,例如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特殊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是诊断急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和氯化物水平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同时,脑脊液涂片和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细菌培养可以确定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在急性脑膜炎诊断中可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是否存在颅内脓肿等情况。在脑膜炎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脑膜强化等表现;MRI对脑膜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能更早发现脑膜的炎症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应早期、足量、足疗程,以尽快控制感染。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肾功能等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需密切监测。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
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脑膜炎奈瑟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相应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例如,儿童应按计划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等,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等可考虑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
2.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尤其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可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对于儿童,要注意其生活环境的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3.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成人,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提高自身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