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rt-PA选择性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且全身纤溶活性影响小;溶栓有适应证(年龄一般75岁以下等)和禁忌证(既往出血性脑卒中史等);有出血(皮肤黏膜、消化道、颅内出血等)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等风险;老年、女性患者溶栓有特点,儿童罕用溶栓。
一、常用心肌梗死溶栓药物
1.尿激酶(UK)
是从人尿中提取或由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12小时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使冠状动脉再通率达到一定比例,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能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出血并发症相对较少。多项临床试验证实,rt-PA在发病3-6小时内使用,可有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
1.尿激酶的作用机制
尿激酶直接作用于纤溶系统中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从而溶解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
2.rt-PA的作用机制
rt-PA具有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它可以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激活复合物中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相比尿激酶,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较小,减少了全身性出血的风险。
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年龄一般在75岁以下(对于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一般状况、梗死相关血管等综合评估后谨慎选择)。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如持续胸痛超过30分钟,休息和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在发病12小时内(rt-PA可适当延长至12-24小时)。
2.禁忌证
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史,1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史;颅内肿瘤;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正在使用抗凝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近期(2-4周)有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近期(<3周)有外科大手术;近期(<2周)有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等。
四、溶栓治疗的风险与并发症
1.出血并发症
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如瘀斑、鼻出血等;也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还可能发生颅内出血,这是最为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昏迷、偏瘫甚至死亡。例如,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时,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rt-PA由于其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的可能。
2.再灌注心律失常
在溶栓使血管再通过程中,可能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需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不同人群溶栓治疗的特点
1.老年患者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选择溶栓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出血风险和再通血管的获益。例如,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使用rt-PA可能相对更安全一些,但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等。
2.女性患者
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总体原则与男性相似,但在一些方面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在溶栓后出血的表现有时不典型,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二便等情况。同时,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3.儿童患者
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一般不采用溶栓治疗。因为儿童的凝血系统、血管等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溶栓治疗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干预措施,如紧急的血运重建等,但儿童心肌梗死的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心血管医生进行多学科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