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风需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分别通过规范服药、健康生活方式等控制;二是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三是定期进行包括脑血管相关及全面身体检查的体检;四是通过压力管理等进行心理调节,以降低中风风险。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
影响:高血压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损伤、硬化等,增加中风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者,如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就需积极控制。
预防措施: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一般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糖尿病
影响: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偏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而增加中风发生几率。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如年轻男性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若持续不改善,也会对脑血管造成损害。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饮食上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合理分配餐量;适当运动,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药物可选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高脂血症
影响: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导致血脂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脑血管供血,增加中风风险。无论男女、各个年龄段,高脂血症都需重视。
预防措施: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加强运动,促进脂质代谢;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血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如老年男性,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类、豆类等。
控制体重:保持体重指数(BMI)在18.5-23.9之间。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
2.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每周运动时间累计150分钟以上。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如进行中等强度间歇训练;老年人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例如老年人每天散步30分钟-60分钟,速度适中。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坚持长期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中风风险。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脂升高,增加中风风险。无论男女,都应坚决戒烟。吸烟者应逐渐减少吸烟量直至戒烟,可通过替代疗法(如使用戒烟口香糖)等辅助戒烟。
限酒:男性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会使血压升高、血液凝固性增加等,过量饮酒会增加中风风险。例如男性一天饮用啤酒不超过750毫升,或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或38度白酒不超过50毫升;女性相应减少。
三、定期体检
1.检查项目
脑血管相关检查: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了解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程度等;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不同年龄人群体检频率有所差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脑部相关检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根据医生建议缩短体检间隔。
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
四、心理调节
1.压力管理
影响:长期高压力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中风风险。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都可能面临压力问题,如年轻女性可能因工作和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调节方法: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例如每天进行15分钟-20分钟的冥想练习,帮助放松身心;每周进行1-2次瑜伽练习,改善身体柔韧性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