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原因多样,包括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饮食(过敏、不当)、疾病(肠道、内分泌代谢)、药物等因素。一般应对措施有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腹部保暖。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包括严重脱水、频繁腹泻等,医生会通过检查明确原因并处理。不同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特殊病史人群有各自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明确腹泻原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全球每年约1.11亿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其中约270-400万重症病例。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病原,在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可导致成人和儿童腹泻。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易感染,例如食用未煮熟的contaminated牛肉可能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引发严重腹泻、腹痛甚至血性便。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或接触被污染水源时易感染,可引起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
饮食因素:
食物过敏:部分人对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出现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呕吐等其他过敏症状,有研究显示儿童食物过敏中,牛奶过敏较为常见,约占婴幼儿食物过敏的2.5%-7.5%。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进食过快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生冷食物也易刺激肠道,导致腹泻。
疾病因素:
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迁延,可导致长期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还有化疗药物,可能会对肠道黏膜产生直接刺激或影响肠道细胞功能,导致腹泻。
二、一般应对措施
调整饮食:
急性期腹泻时,可适当减少进食量,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对于婴幼儿腹泻,若为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注意调整饮食;人工喂养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
补充水分: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可以饮用口服补液盐,其能补充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按照说明书冲调饮用即可。对于婴幼儿,要少量多次喂服。
腹部保暖:
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尤其是儿童,腹部保暖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泻症状。
三、就医及进一步处理
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腹泻伴有严重脱水症状,如精神萎靡、口渴、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腹泻频繁,每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以上,或腹泻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无缓解。
大便中带血、黏液脓血便。
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剧烈腹痛等症状。
医生的检查及处理:
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大便培养等,以明确腹泻的原因。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若是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补充益生菌;对于过敏引起的腹泻,会避免接触过敏原并给予相应抗过敏治疗等。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前囟等情况。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臀部护理,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
老年人:
老年人腹泻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基础疾病多、胃肠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等。老年人腹泻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等,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因为腹泻时身体虚弱,行动可能不便。
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腹泻可能与肠道功能改变有关,要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逐渐调整饮食结构。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腹泻,要密切监测血糖,在调整饮食和治疗腹泻的同时,保证血糖的稳定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