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风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针对老年人、有家族史人群、高危职业人群等的健康检查,以及做好心理健康管理,通过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来降低中风风险。
一、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控制血压。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日常生活中要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还要戒烟限酒,长期坚持规范服用降压药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饮食上要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定时定量进餐;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并定期监测血糖。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风险。应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调节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一般应低于2.59mmol/L,极高危患者(如已有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等)应低于1.8mmol/L。饮食上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坚持运动,保持合适体重;必要时使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
二、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鱼类、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控制红肉摄入。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控制血糖;蔬菜和水果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肌肉力量练习,像俯卧撑、深蹲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中风风险,所以应坚决戒烟。男性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克、或52度白酒50克,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出血性中风风险。
三、定期健康检查
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评估中风风险;还可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了解脑部血管和脑组织情况,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以及时发现潜在的中风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
有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中风病史,这类人群应更早开始关注自身健康,从40岁左右开始就可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监测,以及脑血管相关检查,比无家族史人群更频繁地进行体检,如每半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和脑部血流动力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采取预防措施。
高危职业人群:如长期从事精神高度紧张工作的人群,由于长期压力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内分泌失调等,增加中风风险,这类人群也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除常规的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外,可增加心理状态评估和脑部血管功能检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四、心理健康管理
压力管理:长期高压力状态会影响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增加中风风险。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冥想或深呼吸,能帮助放松身心,降低应激激素水平;也可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学会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工作带来的心理负担。
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避免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当出现情绪问题时,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内心感受,获得情感支持;也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有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如心理治疗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情绪状态,降低中风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