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癫痫需通过采集病史,包括发作时表现、诱因等;观察临床表现,区分全面性发作(强直-阵挛、失神发作等)和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复杂部分性发作等);结合脑电图(可通过延长监测等提高痫性放电检出率)、神经影像学(CT、MRI发现结构性病变)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若有典型发作表现且脑电图有痫性放电可诊断,脑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需长期随访。
一、病史采集
1.发作时表现
对于婴幼儿:需询问家长孩子发作时是否有肢体不自主抽动,如某一侧肢体或者全身的抖动,抖动的幅度、频率怎样,持续时间多久。例如有的婴儿可能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周发青,同时伴有四肢像游泳样的动作,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不等。
对于年长儿童:要了解发作时是否有意识丧失,是否出现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发作前有无先兆,比如有的儿童发作前会有胸闷、腹部不适等感觉。
2.发作诱因
询问孩子发作是否有明确诱因,比如是否在发热时发作,有的儿童在高热(体温38.5℃以上)时容易出现惊厥发作;是否在睡眠不足、疲劳、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作;是否有特定的诱发因素,像闪光刺激等,部分儿童在受到闪光刺激时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还要了解出生史,是否有早产、难产、窒息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儿童患癫痫的风险。以及生长发育史,比如大运动、语言等发育是否落后于同龄儿童,部分癫痫患儿可能伴有智力、运动等发育落后。
二、临床表现观察
1.发作类型特点
全面性发作:
强直-阵挛发作: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先出现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强直期),表现为眼球上翻、喉部痉挛发出尖叫,随后进入阵挛期,出现全身节律性抽动,可伴有面色发绀、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持续1-3分钟后发作停止,发作后患儿常嗜睡。
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停止,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眨眼、搓手等,一般持续数秒,发作后立即清醒,继续发作前的活动,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可分为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如一侧眼睑、口角、手指或脚趾的抽动,可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扩展(杰克逊发作);感觉性发作,表现为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异常,如麻木感、针刺感、视觉异常(闪光、黑矇等)、听觉异常(耳鸣等)等;自主神经性发作,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如腹痛、呕吐、面色苍白、潮红等;精神性发作,表现为精神症状,如情感异常、错觉、幻觉等。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出现意识模糊,同时伴有自动症,如反复咂嘴、咀嚼、舔舌、拍手等无意识的动作,以及精神症状和感知障碍等。
三、辅助检查
1.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EEG)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约有40%-50%的患者可记录到痫性放电,如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等。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儿,可通过延长脑电图监测时间(如24小时脑电图监测)、睡眠脑电图、过度换气等诱发试验来提高痫性放电的检出率。例如睡眠脑电图可以发现清醒状态下不易记录到的痫性放电,过度换气可使约10%的失神发作患儿诱发典型的3Hz棘-慢复合波发放。
2.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发现脑部结构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发育畸形、脑出血、脑梗死等,这些病变可能是导致癫痫的病因。对于急性起病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头颅CT可首先进行排查。
头颅MRI:相较于CT,MRI对脑部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发现脑发育异常、微小的脑出血、脑梗死、灰质异位等病变,对于癫痫的病因诊断价值更大。尤其是对于颞叶癫痫等常见癫痫类型,头颅MRI往往能发现海马硬化等结构性异常。
四、综合判断
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儿童是否为癫痫。如果患儿有典型的癫痫发作表现,同时脑电图有痫性放电,结合相应的病史资料,通常可以诊断为癫痫;但如果脑电图没有发现痫性放电,也不能完全排除癫痫,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观察和评估,比如有的患儿发作表现典型,但脑电图始终正常,需要长期随访,根据病情变化再做判断。在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比如婴幼儿的发作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并准确描述发作情况;年长儿童的心理因素等也可能对发作有影响,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