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姑息手术、根治手术和介入治疗手术。姑息手术针对复杂先心病患儿改善循环为根治创造条件,常见体-肺分流术、肺动脉环缩术;根治手术针对简单或部分复杂先心病修复解剖结构恢复功能,有房间隔缺损等修补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等;介入治疗针对部分先心病具创伤小等优点,有房间隔缺损等介入封堵术,各术式有相应操作要点及适应情况。
一、姑息手术
1.目的:主要针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通过改善体循环或肺循环血流,为后续根治手术创造条件,适用于无法直接进行根治手术的患儿,尤其多见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心病情况。对于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差暂不适合根治手术的患儿,姑息手术可缓解症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常见术式
体-肺分流术:包括经典的Blalock-Taussig分流术,是将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进行端-侧吻合,使体循环血液分流至肺循环,增加肺血流量。该手术适用于肺动脉发育不良的患儿,通过分流增加肺灌注,改善缺氧状况。对于新生儿,此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肺部的血液供应,促进肺部发育相关结构的成熟,但手术需精准操作,避免损伤血管等结构。
肺动脉环缩术:通过缩窄肺动脉,减少肺血流量,使左心室逐渐适应体循环的压力,适用于左心室发育不良相关的先心病。此手术可调整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流平衡,为后续可能的手术创造条件,但操作需精确控制环缩的程度,过度环缩可能导致肺血过少,影响患儿氧合,不足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根治手术
1.目的:针对简单或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通过修复或重建心脏解剖结构,恢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患儿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是大多数简单先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适合根治手术的患儿,可从根本上纠正心脏畸形,提高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2.常见术式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采用补片修补缺损。通过手术修复房间隔的缺损,恢复心脏正常的左右心血液分流情况。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补片的缝合牢固,避免残余分流等情况。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房间隔缺损患儿,但对于新生儿,手术需特别精细,要考虑心脏大小、操作空间等因素。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可选择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将缺损的室间隔进行修复,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较大的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是常用方法。不同年龄患儿的手术操作有差异,婴儿时期手术要注意心脏发育尚未成熟的特点,操作轻柔,减少对心脏组织的损伤。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或切断缝合术:通过结扎或切断缝合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关闭异常通道,恢复心脏正常血流。对于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新生儿期如果动脉导管未闭导致严重心衰等情况,需尽早手术。手术操作要准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如喉返神经等结构。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包括右心室流出道疏通、室间隔缺损修补和主动脉根部移位等操作。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是复杂先心病根治的典型术式,需要纠正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等畸形。手术难度较大,对手术技术和术后监护要求高。对于婴幼儿患者,要充分考虑心脏的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因素,术后要密切监测心功能等指标。
三、介入治疗手术
1.目的:对于部分适合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通过介入治疗达到根治或改善症状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严格的适应证。适用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儿,如房间隔缺损直径合适、无其他严重合并畸形等情况。对于合适的患儿,介入治疗可减少开胸手术的创伤,加快术后恢复。
2.常见术式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通过经导管将封堵器输送至房间隔缺损部位,释放封堵器封闭缺损。手术需要准确测量缺损的大小、位置等,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心脏的大小和血管的直径等因素,确保封堵器放置合适,避免移位等并发症。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经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室间隔缺损处进行封堵。此手术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准确放置封堵器,保证封堵效果,同时避免影响周围心脏结构,如传导束等。对于低龄患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术后严密监护。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将封堵器通过导管输送至动脉导管未闭处进行封堵。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导管的操作路径,避免损伤血管内皮等,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