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瘤是甲状腺滤泡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有完整包膜,预后好;滤泡癌是恶性肿瘤,细胞有异型性、可侵犯包膜和血管,预后相对差,二者在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病理上瘤细胞形态一致、有包膜,癌有异型性、侵犯包膜血管;临床表现上瘤多为单发、无症状,癌有局部侵犯及转移症状;影像学上瘤边界清、回声均匀,癌边界不清、有钙化等;治疗上瘤手术切除,癌需全切及放碘-131;预后上瘤良好,癌有复发转移风险、预后差。
一、病理特征
1.甲状腺瘤
甲状腺瘤是甲状腺滤泡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其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与正常甲状腺滤泡细胞相似,瘤体有完整包膜,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瘤细胞排列成滤泡状或实性巢状,细胞核大小、形态较为均匀,无明显异型性。
2.滤泡癌
滤泡癌同样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但属于恶性肿瘤,其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细胞核可出现增大、深染、形状不规则等情况,癌细胞可侵犯包膜和血管,这是与甲状腺瘤的重要病理区别之一。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破坏滤泡结构,向周围组织浸润,常伴有血管侵犯,如侵犯包膜血管或远处血管。
二、临床表现
1.甲状腺瘤
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一般为单发结节,多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颈部肿块,肿块生长缓慢,质地较软,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时期发现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瘤相对更常见,但也需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甲状腺瘤若生长缓慢,无明显压迫等症状时,可能长期无特殊表现。
2.滤泡癌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多见,但性别差异不像甲状腺瘤那么明显。早期可表现为甲状腺结节,结节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随吞咽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局部侵犯或转移相关症状,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症状,如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症状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出现滤泡癌时,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三、影像学表现
1.甲状腺瘤
B超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
CT检查可见甲状腺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时肿块可有强化,但强化程度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近。
MRI检查上,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包膜显示清晰。
2.滤泡癌
B超检查可见甲状腺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钙化灶,包膜不完整,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CT检查显示甲状腺肿块边界模糊,与周围组织粘连,可有侵犯周围组织表现,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且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灶的相应表现,如肺部转移可见结节影。
MRI检查上,T1加权像信号不均匀,T2加权像信号较高,包膜不完整,可发现血管侵犯等情况。
四、治疗方式
1.甲状腺瘤
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一般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手术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预后良好。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术后甲状腺功能情况,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老年患者手术需评估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2.滤泡癌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通常需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术,根据病情还可能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常需进行放射性碘-131治疗,以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滤泡癌患者术后需更关注生长发育及甲状腺功能情况,可能需要长期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并适时调整替代治疗;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如喉返神经损伤等,同时评估放射性碘-131治疗的耐受性。
五、预后情况
1.甲状腺瘤
预后良好,术后一般不需要辅助治疗,复发率低,很少发生转移,患者生存期长,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基本都较好,但儿童患者需注意术后甲状腺功能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时干预甲状腺激素水平。
2.滤泡癌
预后相对甲状腺瘤较差,虽然早期滤泡癌经手术等治疗后部分患者预后尚可,但存在复发及转移风险,尤其是出现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预后相对更差一些;儿童滤泡癌患者虽然相对少见,但恶性程度可能相对较高,预后需密切随访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