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卵巢囊肿指卵巢两侧出现囊肿性病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病因,临床表现因囊肿大小等而异,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和手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对待。
双侧卵巢囊肿的病因
生理性因素: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中,卵泡发育、排卵后形成的黄体以及月经周期中的一些变化可能导致生理性囊肿。例如,卵泡囊肿通常是由于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持续存在形成囊肿,一般直径多小于5厘米,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黄体囊肿则是在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形成,一般也会随月经周期变化而消失。
病理性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这种囊肿内通常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暗褐色黏稠液体,又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
炎症因素:盆腔炎症累及卵巢,导致卵巢组织粘连、包裹,形成炎性囊肿。例如,输卵管卵巢脓肿吸收后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
肿瘤因素:卵巢本身的肿瘤性病变可导致囊肿形成,包括良性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和恶性肿瘤(如卵巢癌等)。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则生长较快,可能伴有腹水、消瘦等全身症状。
双侧卵巢囊肿的临床表现
症状
较小的囊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较大的囊肿: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当囊肿发生扭转时,会出现突然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囊肿破裂,也会引起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等急腹症表现。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卵巢巧克力囊肿,还可能伴有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失调(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等症状。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双侧附件区的肿块,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可软可硬,根据囊肿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
双侧卵巢囊肿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卵巢内囊肿的大小、形态、囊壁情况以及囊内回声等,从而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例如,生理性囊肿通常边界清晰,囊壁薄,囊内为无回声区;而巧克力囊肿可能表现为囊内有细密光点回声。
血清学检查:对于肿瘤性囊肿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例如,CA125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常明显升高,但一些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AFP对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诊断价值;HCG对于卵巢绒癌有诊断意义。
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卵巢的形态、囊肿的外观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性质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双侧卵巢囊肿的治疗
随访观察:对于生理性囊肿,尤其是直径小于5厘米的,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间隔1-3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若囊肿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则多为生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
对于病理性囊肿:如果囊肿持续存在或直径大于5厘米,或怀疑为肿瘤性囊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和患侧卵巢切除术或双侧附件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或恶性肿瘤患者)。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治疗也是重要的手段,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等因素选择,如保守性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或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较严重患者)。
不同人群双侧卵巢囊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双侧卵巢囊肿需要尤其注意是否影响生育功能。如果是生理性囊肿,一般不影响生育,但如果是病理性囊肿尤其是肿瘤性囊肿或巧克力囊肿,可能会影响排卵、输卵管通畅等,从而影响受孕。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生育要求,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双侧卵巢囊肿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需要注意其囊肿的性质,生理性囊肿相对较多见。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还在发育中,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避免对卵巢功能造成过度影响。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此阶段女性双侧卵巢囊肿需要高度警惕肿瘤性病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卵巢肿瘤的发生率相对升高。在诊断时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学检查、腹腔镜检查等,以明确囊肿性质,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总之,双侧卵巢囊肿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