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的紧急处理、医疗救治、后续护理康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紧急处理需立即停饮、保持呼吸道通畅;医疗救治包括药物、内镜、输血治疗;后续护理康复涉及饮食调整、休息活动及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需注意的方面。
一、紧急处理措施
1.立即停止饮酒:一旦发生胃出血,首先要立刻停止继续饮酒,避免酒精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加重出血状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有呕吐情况,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格外留意其呼吸状态。
二、医疗救治手段
1.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创造相对适宜的胃内环境,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止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有研究表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胃内酸碱度,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和止血,还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等,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促使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目的。凝血酶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起到局部止血作用。
2.内镜治疗:如果出血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例如内镜下止血钳夹闭出血血管、注射药物止血(如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等)或使用电凝、激光等方法止血。内镜治疗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出血部位,并进行精准止血,对于明确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等情况效果较好。
3.输血治疗:如果出血量较大,患者出现贫血、休克等表现,需要进行输血治疗,补充丢失的血液,维持血液循环,纠正休克状态。输血要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出血量等情况来决定输血的量和速度。
三、后续护理与康复
1.饮食调整
在出血停止后的短期内,要遵循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的原则。开始可给予温凉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观察无不适后,逐渐增加饮食的稠度,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再次损伤胃黏膜,导致出血复发。一般在出血停止后1-2天可开始尝试流质饮食,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
对于有长期饮酒史导致胃出血的患者,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
2.休息与活动
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活动量,尤其是在出血后的急性期。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耗氧量,有利于身体的恢复。一般建议患者卧床休息1-2周左右,具体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开始可以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然后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的时间和强度。
年龄较大的患者在休息和活动时要更加谨慎,因为年龄较大者身体各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相对较差。要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来调整休息和活动量,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病情反复。
3.定期复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了解胃黏膜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胃部病变。一般在出血停止后1-2周可考虑进行胃镜复查,以评估止血效果和胃黏膜的修复情况。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即使本次出血停止,也需要定期监测胃部健康状况,因为长期饮酒容易导致胃部慢性病变,如胃溃疡、胃炎等,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一般较少因喝酒导致胃出血,但如果是因误服酒精等情况导致,处理时要更加谨慎。首先要迅速清除口腔内的残留酒精,保持呼吸通畅,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处理。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出血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胃出血时,往往病情变化较快,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在使用止血药物等时,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在康复期要更加注重饮食和休息的护理,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症状变化,如是否有再次呕血、黑便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3.女性:女性在治疗胃出血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如果是孕期女性发生胃出血,用药需要格外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哺乳期女性用药也需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必须用药时要暂停哺乳,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