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术后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维护呼吸功能,鼓励深呼吸咳嗽咳痰,儿童加强拍背并保持病房适宜环境;妥善固定引流管并观察引流液;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且少食多餐的饮食;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安排康复活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一、术后一般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早期体温可能会有波动,这是因为手术创伤等因素影响。一般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心率方面,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分钟,儿童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如婴儿心率相对较快,术后需关注心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且节律是否整齐,呼吸频率成人正常为12-20次/分钟,儿童会因年龄小而呼吸频率相对快些,要观察呼吸节律及深度。血压也要定期测量,了解患者循环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善,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成人更敏感,所以监测需更加细致。例如婴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术后体温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要注意保暖或散热适宜,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2.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及异味等情况。一般术后2-3天更换切口敷料,若发现切口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患儿抓挠切口,防止切口感染,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抓挠可能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感染。
二、呼吸道护理
1.呼吸功能维护
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术后早期患者因切口疼痛等原因可能不敢咳嗽,应向患者解释咳嗽咳痰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在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以减轻疼痛。对于成人,每2-3小时鼓励深呼吸及咳嗽一次,儿童则根据年龄等情况适当指导。深呼吸可促进肺部扩张,有效咳嗽咳痰能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咳嗽咳痰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可以采用拍背的方法协助排痰,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每次拍背3-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2-24℃,湿度50%-60%,有利于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利于痰液排出。
三、引流管护理(若有)
1.引流管固定与观察
若患者术后带有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及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准确记录。一般正常引流液量会逐渐减少,颜色由血性逐渐变为淡黄色。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动相对较多,更要注意固定好引流管,避免因患儿不自主的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等情况。例如使用固定装置将引流管固定在合适位置,定期检查固定情况。
四、饮食护理
1.营养摄入
术后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维生素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成人一般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在1-1.5g/kg体重,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例如可以摄入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术后早期患者胃肠功能可能较弱,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于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例如婴儿术后喂养要根据其消化能力,逐渐增加奶量或辅食量,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身体恢复。
五、康复活动指导
1.活动安排
术后早期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术后1-2天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3-5天可坐起,术后1周左右可在床边站立、行走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恢复状况进行合适的活动指导。年龄较小的儿童术后早期主要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随着恢复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但要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例如术后2周左右可在家长陪同下在病房内短距离行走,逐渐增加活动耐力。
六、心理护理
1.情绪关注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儿童患者,因其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有限,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恢复的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对于成人患者,也可能因手术创伤等因素出现心理波动,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促进患者身心全面恢复。例如与儿童患者进行亲切交流,用温和的语言安抚,通过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