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控血压、降低颅内压;手术治疗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含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训练;老年患者治疗要谨慎调控指标及防药物相互作用,儿童脑溢血要优先非药物干预且康复重儿童特点。
一、一般治疗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溢血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需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等,防止窒息。对于病情较重、自主呼吸能力差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例如,在急性脑溢血发作时,气道梗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持气道通畅是首要的急救措施。
(二)调控血压
脑溢血后血压升高是常见现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脑灌注,但又要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一般来说,当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需要积极降压治疗;而对于收缩压在150-200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90-110mmHg之间的患者,可先密切观察,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降压。高血压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合理调控血压有助于降低脑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三)降低颅内压
脑溢血会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这是脑溢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通过高渗性脱水作用,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分,降低颅内压。例如,20%甘露醇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高渗性脱水剂,一般每次可快速静脉滴注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甘露醇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防止出现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同时,也可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辅助降低颅内压。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对于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4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或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大脑半球较大的出血会迅速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时清除血肿可以缓解颅内压,改善预后。而小脑出血量较大时,容易压迫脑干,危及生命,手术清除血肿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二)手术方式
1.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适合开颅手术的脑溢血患者,通过打开颅骨,直接清除血肿。这种手术方式可以较为彻底地清除血肿,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2.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通过颅骨钻孔,使用穿刺针等器械进入血肿腔,抽吸或粉碎血肿。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小,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或不能耐受大型开颅手术的患者。例如,对于一些基础状况较差的老年脑溢血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以在较小的创伤下达到清除部分血肿的目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介入
脑溢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一般在发病后48-72小时,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评估和相应的康复训练。早期康复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早期的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二)康复训练内容
1.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以及平衡功能训练等。对于瘫痪的肢体,早期进行被动运动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和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2.语言功能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需要进行语言功能训练。例如,对于运动性失语患者,可进行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对于感觉性失语患者,可进行听理解训练等。
3.认知功能训练: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认知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
四、特殊人群脑溢血治疗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脑溢血后往往基础疾病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调控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使用多种药物时,要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二)儿童脑溢血
儿童脑溢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儿童脑溢血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有关。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对于一些由血管畸形引起的脑溢血,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当的药物。同时,儿童脑溢血后的康复治疗需要更加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