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会得心力衰竭,其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变、心律失常、心负荷过重等;婴幼儿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年长儿有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诊断需结合多方面检查,治疗要去除病因、减轻负荷、药物治疗等;可通过孕期保健、预防感染、合理喂养、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小儿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1.先天性心脏病:这是小儿时期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例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脏负荷增加,长期可引发心力衰竭。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形成出现异常,出生后就存在心脏功能异常的基础,随着生长发育,心脏负担逐渐加重,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
2.心肌病变:各种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等)、中毒(如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等)都可能累及心肌,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例,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者通过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炎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感染病毒等病原体时,更容易出现心肌病变相关的心力衰竭。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舒张期充盈不足,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起心力衰竭。小儿时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4.心负荷过重: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结构异常引起的负荷过重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比如贫血患儿,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了满足代谢需求,心脏需要增加输出量来代偿,长期可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心力衰竭。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高,贫血等情况对心脏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婴幼儿心力衰竭表现:呼吸急促是常见的早期表现,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钟。喂养困难,小儿吃奶时容易出现吸吮无力、出汗较多等情况。体重不增,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小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肝脏肿大,是较常见的体征,可在短时间内进行性增大。患儿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等表现。
2.年长儿心力衰竭表现:与成人相似,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乏力、水肿(多从下肢开始,表现为足背、踝部等部位的凹陷性水肿)等。年长儿可能会诉说胸闷、心悸等不适。
三、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需要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辅助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心脏大小、肺纹理等情况)、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小儿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收缩分数等指标)等。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以确诊心力衰竭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2.治疗原则: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等。然后是减轻心脏负荷,包括休息、限制水钠摄入等一般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可减轻心脏后负荷等。但在小儿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等,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同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心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小儿心力衰竭的预防
1.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某些化学毒物等,预防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畸形的发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的问题。
2.预防感染:注意小儿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按时接种疫苗,增强小儿的抵抗力,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等感染性心肌病变的发生。
3.合理喂养:保证小儿合理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对于婴儿,要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减少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的心肌病变等情况的发生。
4.定期体检:小儿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等方面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小儿是会得心力衰竭的,对于小儿心力衰竭要重视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方面的问题,以保障小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