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管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初步筛查、鉴别,头颅MRI早期诊断更敏感;血管检查里颈部血管超声评估发病风险,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实验室检查中血液常规助判感染及指导治疗,生化检查助控血糖、血脂及评估肝肾功能等。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检查意义:是脑血栓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后即刻进行头颅CT检查,可排除脑出血等类似疾病,多数脑血栓患者在发病24-48小时后头颅CT上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对于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能快速区分是脑血栓还是脑出血,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临床实践中,约80%的急性脑血栓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头颅CT可显示相应区域的低密度改变。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较好、无头颅CT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均可进行,尤其适用于发病初期需快速鉴别诊断的患者,但对于病情危重、躁动不安等不配合检查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2.头颅MRI
检查意义:对脑梗死的检出比头颅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发现头颅CT尚未能显示的小病灶。它可以清晰显示脑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对于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例如,在发病数小时内,头颅MRI的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就能发现高信号的梗死灶,有助于更早地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适用人群:对于头颅CT不能明确诊断,或者需要更精确了解脑梗死病灶情况的患者,如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脑血栓的患者。不过,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需谨慎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头颅MRI检查。
二、血管检查
1.颈部血管超声
检查意义:可以检测颈部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栓的发病风险因素。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性质(如软斑、硬斑等),能够初步判断颈部血管的病变情况。例如,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与脑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病变,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适用人群: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人群,以及疑似有颈部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栓的患者。一般来说,年龄较大、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2.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走行、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等。对于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如动脉溶栓、取栓等)的患者,DSA可以明确血管病变的具体情况,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在准备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前,必须通过DSA明确脑血管的闭塞部位和程度,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操作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适用人群:计划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脑血栓患者,以及临床高度怀疑脑血管有严重病变但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由于该检查是有创性的,存在一定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脑血管痉挛等,所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检查意义: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而感染可能是脑血栓的诱发因素之一。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在使用溶栓药物前必须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在安全范围内。
适用人群:所有疑似脑血栓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血液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尤其对于准备进行溶栓等有创治疗的患者,该项检查是必需的。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的检查项目是相同的。
2.生化检查
检查意义: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血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糖或低血糖情况,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血脂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脑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有指导作用。肝肾功能检查则是为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因为一些治疗脑血栓的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需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例如,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脑血栓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血脂高的患者,需要进行降脂治疗来稳定斑块,降低再次发生脑血栓的风险。
适用人群:所有脑血栓患者都需要进行生化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生化指标参考值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检查时需要更密切关注相关指标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