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有肾脏相关临床表现和全身表现相关的肾脏间接表现。肾脏相关表现包括蛋白尿(程度可轻可重)、血尿(镜下多见,部分肉眼可见)、肾功能异常(有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少数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全身表现相关的肾脏间接表现有发热(影响肾脏血流灌注,儿童发热更明显)、心脏相关表现及对肾脏的影响(心脏赘生物脱落栓子可致肾梗死,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
一、肾脏相关临床表现
1.蛋白尿
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时,蛋白尿较为常见。其产生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肾脏病理改变有关。蛋白尿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蛋白尿可能只是尿常规中尿蛋白定性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5-1.0g左右;重度蛋白尿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3.5g,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类似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蛋白尿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儿童患者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大量蛋白尿可能更易出现水肿等并发症。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蛋白尿时需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的可能。
2.血尿
镜下血尿较为多见,通过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肉眼血尿,表现为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血尿的出现是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肾脏局部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使得红细胞漏出。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患者血尿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如果处于月经期,可能会影响血尿的判断,需要排除月经血污染尿液的情况。对于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的患者,出现血尿时要考虑肾脏受累的可能,尤其是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症状相对不典型,更需要仔细进行尿液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血尿及血尿的程度。
3.肾功能异常
急性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血肌酐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动脉栓塞、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脏炎症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内小血管炎等有关。在年龄上,儿童患者由于肾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急性肾功能不全时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对于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尤其是在感染活动期,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一旦发现血肌酐升高,要及时评估是否存在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患者在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合并有妊娠等特殊情况,肾功能异常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妊娠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
慢性肾功能不全: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血肌酐持续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同时可伴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表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是长期肾脏损伤逐渐累积的结果,在年龄方面,成年患者相对儿童患者更易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因为儿童肾脏有一定的代偿和修复能力,但如果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情严重且反复,也可能影响儿童肾脏发育,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对于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且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肾功能监测和综合管理,关注其电解质、贫血等相关指标的变化。
二、全身表现相关的肾脏间接表现
1.发热
感染性心内膜炎本身常伴有发热,而发热也可能影响肾脏血流灌注等。发热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肾脏血流动力学可能发生改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同时高热也可能加重肾脏的缺血缺氧,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患者发热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发热可能与平时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热患者如果同时伴有肾脏相关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等,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的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2.心脏相关表现及对肾脏的影响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存在心脏瓣膜病变相关表现,如心脏杂音等。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可能随血液循环栓塞肾动脉,导致肾梗死。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相对更易发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情况可能增加栓子形成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虽然栓子栓塞肾动脉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肾脏血管较细,肾梗死的范围可能相对局限,但临床表现可能较为隐匿。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患者因心脏瓣膜病变导致栓子形成的概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对肾梗死的耐受和后续恢复可能有所不同。心脏杂音等心脏表现提示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结合肾脏相关表现,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