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预后及康复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老年、有基础病史及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发病,不同人群发病及预后受影响不同,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一、定义与范畴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堵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损伤,其发病机制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
脑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前面所说的脑梗塞,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如脑出血等。
二、发病机制差异
脑梗塞:多因血管自身病变引发管腔狭窄、堵塞。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内径变窄,血流受阻,进一步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完全堵塞血管,从而阻断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受损,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也是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原因,畸形的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区别
脑梗塞: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如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部分患者症状可在数小时甚至1-2天内逐渐加重。
出血性脑中风:发病往往较急,多在活动中起病,常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因为脑出血会使颅内压升高。患者也可出现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病情进展较快,严重时可迅速陷入昏迷。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塞:头部CT在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敏感性更高,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出血性脑中风:头部CT检查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可明确诊断;MRI检查也可发现出血灶,但CT对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更为快捷、敏感。
五、治疗原则不同
脑梗塞:强调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一般是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进行溶栓治疗,以恢复血管再通;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等,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血脂患者的血脂等。
出血性脑中风:治疗重点是止血、降低颅内压、防治再出血等。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对脑组织的压迫;同时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控制血压在适宜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再出血。
六、预后及康复差异
脑梗塞: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等有关,小面积梗死且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仅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大面积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常遗留严重的残疾,如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非常重要,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出血性脑中风:预后也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等相关,少量出血患者经过治疗可能恢复较好;但大量出血患者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往往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康复同样是重要的环节,但由于出血性脑中风患者病情可能相对更重,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康复方案。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脑梗塞和脑中风的发病及预后等方面都有不同影响。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逐渐老化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是脑梗塞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高危人群,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降低发病风险;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高糖饮食等的人群,会增加血管病变的几率,进而提高脑中风的发病可能性。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血管产生影响,需要格外注意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