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致急性炎症病变,病因有病毒、细菌等,有一般及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脑脊液、影像学、病原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抗病毒、抗菌及对症支持,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及时性相关,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疫苗接种预防。
一、急性脑炎的定义
急性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病变。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儿童急性脑炎较常见的病原体,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夏季高发,能引起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如惊厥、意识障碍等。
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可导致成人及儿童的急性脑炎,病情相对严重,可引起脑组织坏死等病变。
2.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可引起化脓性脑炎,多有高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
3.其他病原体
支原体感染也可引发脑炎,常伴随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等,然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以上,年龄较小的患儿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升或体温不稳定。
头痛:较为常见,程度轻重不一,婴幼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表现为哭闹不安、烦躁等。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儿童由于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较成人相对不典型。
2.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不同年龄患儿表现不同,新生儿可能出现反应低下、拒乳等情况。
惊厥: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惊厥发作,儿童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惊厥发生率相对较高,且不同年龄段惊厥表现有差异,婴幼儿惊厥多为阵挛性、强直性等。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婴幼儿由于囟门未闭,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表现为前囟饱满等。
四、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化验,病毒性脑炎时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可降低等,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脑脊液改变有各自特点。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急性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发现脑实质病变部位的低密度影等改变;头颅MRI:对脑实质病变的检出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变部位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和性质。
3.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脑脊液或血液的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等。
细菌学检查:如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有助于明确细菌感染的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根据不同的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选用阿昔洛韦等。
2.抗菌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
3.对症支持治疗
降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以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患儿的囟门、意识等情况。
控制惊厥:选用合适的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等,婴幼儿使用抗惊厥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的进食情况、呕吐等情况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六、预后情况
1.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轻症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可以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出现严重的脑实质损伤、长时间昏迷等情况,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等,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脑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病情严重,后遗症发生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2.与治疗及时性相关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
七、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对于儿童,要保证合理的饮食,提供充足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等,以促进免疫系统发育;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2.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对于细菌感染相关的脑炎预防,要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疾病,降低细菌感染扩散引发脑炎的风险。
3.疫苗接种
接种乙脑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脑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