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栓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闭塞、血栓形成,引发脑缺血缺氧软化坏死,有一般及局灶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等,急性期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病情稳定后需康复治疗,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长期康复预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血栓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得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脂质等物质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一过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持续时间短,可自行缓解。
2.局灶性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也可能出现单瘫,即单个肢体的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可出现偏身感觉减退、麻木等,患者对痛觉、温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
言语障碍:如果病变累及语言中枢,患者可能出现失语症,表现为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运动性失语)、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感觉性失语)或既不能表达又不能理解(混合性失语)等。
认知障碍: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三、辅助检查
1.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与脑出血鉴别。
2.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发病后即可发现缺血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3.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应用相对受限。
4.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查找危险因素,如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升高,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但溶栓有一定出血风险等并发症。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等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一些药物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如依达拉奉等。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年龄较小的患者康复潜力相对较大,但恢复过程可能需要家人更多的陪伴和协助;老年患者康复相对缓慢,需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频率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波动可能影响康复效果。
五、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也不宜过低。
高血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合适范围。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2.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钠盐、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前最好进行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缺血性脑血栓的发病风险,所以要戒烟,限制饮酒量。
总之,缺血性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长期的康复及预防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注意要点,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