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偏瘫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康复辅助器具使用。康复训练含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物理治疗有针灸、低频电刺激;作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活动与手部精细作业训练;康复辅助器具有用分指板防手指挛缩、用拐杖辅助行走等,各方面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适度开展以促进恢复。
一、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
对于脑中风偏瘫患者的手脚,早期应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手指关节和手腕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等。例如手指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等动作训练,每天多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僵硬挛缩,这是因为长期不活动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粘连,影响关节正常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以不引起过度疼痛为度。比如老年患者关节本身有一定退变基础,训练时更要轻柔缓慢;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训练中受伤导致感染等并发症。
2.肌力训练
手部肌力训练:可以让患者进行抓握训练,使用握力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每天训练3-4次,每次训练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握力时间和强度。也可以让患者进行捡豆子等精细动作训练,提高手部小肌肉的肌力。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恢复潜力相对较大,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女性患者在训练时要注意手部力量的适度把握,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训练时要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可选择在血压相对平稳时进行训练。
腿部肌力训练:患者可进行仰卧位抬腿训练,每次抬腿保持几秒钟后缓慢放下,重复多次。对于偏瘫患者,开始时可能需要他人辅助完成,随着肌力恢复逐渐过渡到自主训练。不同年龄患者抬腿的高度和次数可有所不同,一般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抬腿高度和次数,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二、物理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对脑中风偏瘫手脚恢复有一定帮助。例如针刺手部的合谷穴、劳宫穴等,腿部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但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会影响针灸的效果和安全性。比如体质虚弱的患者在针灸时要注意刺激强度不宜过大;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避免针灸治疗;对于有认知障碍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针灸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2.低频电刺激
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电流刺激肌肉收缩,起到锻炼肌肉、促进神经恢复的作用。可用于偏瘫手脚的肌肉刺激,将电极片放置在相应肌肉部位,通过调节电流强度等参数进行治疗。不同年龄患者耐受电流强度不同,一般儿童等对电流敏感的人群要使用较低强度;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医疗设备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需在医生评估后确定是否适用。
三、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让患者进行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手脚的协调能力和功能独立性。例如训练患者用偏瘫手穿衣,从简单的套头衫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衣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穿衣训练的难度可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可选择设计简单、容易穿脱的衣物;老年患者要考虑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女性患者在穿衣训练中可能更关注衣物的款式等,但要以功能恢复为主要目标。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避免过度劳累,防止病情加重。
2.手部精细作业训练
使用一些专门的作业治疗工具,如拼图、编织等,训练患者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手脚的精细功能,有助于恢复日常生活中的精细操作能力。例如进行拼图训练时,患者需要用手指准确地将拼图块放入相应位置,这对偏瘫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不同年龄患者的拼图难度可不同,年轻患者可选择复杂图案的拼图,老年患者则选择相对简单些的,但都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
四、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
1.手部辅助器具
可以使用分指板来防止手指挛缩,保持手指的伸展位。分指板在患者休息或睡眠时也可佩戴,帮助维持手指的正常姿势。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分指板的型号要合适,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手指尺寸的分指板;对于有皮肤敏感等情况的患者,要选择材质舒适的分指板,避免引起皮肤过敏等问题。
2.下肢辅助器具
偏瘫患者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行走训练,拐杖的高度要根据患者身高和身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行走时的稳定性。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拐杖的方式和频率不同,年轻患者可能能较快适应拐杖辅助行走,老年患者则需要更谨慎地进行训练,确保行走安全。有平衡障碍等病史的患者,使用拐杖时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