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按组织学类型分为上皮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等,病因与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环境等有关,良性早期无症状,增大后可扪及肿块,恶性晚期有腹胀、肿块、腹腔积液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肿瘤标志物、腹腔镜,治疗良性手术为主,恶性手术加化疗放疗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上皮性肿瘤
浆液性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癌等。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圆形或椭圆形,壁薄,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浆液性囊腺癌则为双侧多见,半实质性,囊壁可见乳头,预后相对较差。
黏液性肿瘤:黏液性囊腺瘤较常见,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切面呈多房,囊内充满胶冻样黏液;黏液性囊腺癌较少见,预后也较差。
生殖细胞肿瘤
畸胎瘤:分为成熟畸胎瘤(良性)和未成熟畸胎瘤(恶性)。成熟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居多,多为单侧,中等大小,囊壁光滑,腔内充满油脂和毛发,有时可见牙齿或骨质;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年轻患者,肿瘤多为实性,含未成熟的胚胎组织。
内胚窦瘤:是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肿瘤生长迅速,预后差。
性索间质肿瘤
颗粒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可分泌雌激素,故常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等雌激素过多症状。
卵泡膜细胞瘤:多为良性,也可分泌雌激素,常与颗粒细胞瘤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与颗粒细胞瘤相似。
卵巢肿瘤的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些相关因素。遗传因素在卵巢肿瘤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例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内分泌因素方面,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刺激(如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亢进)以及雌激素的长期刺激可能与卵巢肿瘤的发生有关,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等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因素中,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增加卵巢肿瘤的发病几率;环境因素如接触滑石粉、石棉等物质也可能与卵巢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
良性卵巢肿瘤:早期肿瘤较小,多无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可感腹胀或腹部扪及肿块。妇科检查可触及单侧或双侧肿块,球形,多表面光滑,活动,与子宫无粘连。
恶性卵巢肿瘤:早期常无症状,晚期主要症状为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等,可伴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妇科检查可触及双侧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固定不动,常伴有腹腔积液,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
卵巢肿瘤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性质,能发现直径>2cm的盆腔肿块。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卵巢上皮性癌的标志物),若血清CA125值升高,对诊断卵巢上皮性癌有一定帮助;AFP(甲胎蛋白)对卵黄囊瘤有特异性诊断价值;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见于原发性卵巢绒癌;雌激素升高见于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
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肿块的情况,并可取活检明确诊断。
卵巢肿瘤的治疗
良性卵巢肿瘤:一旦确诊,应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对侧卵巢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年轻患者多采取患侧卵巢肿瘤剥除术或卵巢切除术,保留对侧正常卵巢;绝经后妇女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恶性卵巢肿瘤: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加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术起关键作用,尤其是首次手术非常重要,应尽量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使肿瘤残余灶直径<1cm。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可选用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如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等。放疗则适用于部分患者,如术后有残留病灶等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若发现卵巢肿瘤,需充分考虑生育要求,在手术时尽量保留生育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肿瘤剥除术等,但术后需密切随访,因为部分良性肿瘤有复发可能,恶性肿瘤即使保留生育功能也需严格监测。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绝经后女性卵巢肿瘤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手术时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综合考虑是否进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等手术方式,同时要关注术后激素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可能出现的更年期症状等。
有家族遗传史人群:这类人群应更加重视卵巢肿瘤的筛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相关的遗传咨询,了解自身患卵巢肿瘤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监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