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腔隙性脑梗塞有一般症状(无症状型、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和伴随症状(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年龄越大风险越高,性别无显著差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易引发该病。
一、症状表现
(一)一般症状
1.无症状型:部分老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与梗塞灶较小,未累及重要功能区有关,老年人群中此类情况并不少见,可能与老年人血管逐渐老化,轻微梗塞未引发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相关。
2.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其他症状。例如老人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时患侧下肢拖地等,这是因为腔隙灶影响了皮质脊髓束,导致运动功能受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这种轻微的运动功能改变可能早期不太容易察觉,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逐渐加重。
3.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麻木感,可为针刺样、烧灼感等异常感觉,感觉障碍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症状伴随。老年人由于神经敏感性下降,对麻木等感觉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容易被忽视,比如老人觉得一侧脸部或手部偶尔有麻木,但未重视,直到症状持续或加重才就医。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常见,上肢动作不灵活等。这是因为腔隙灶同时累及了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老年人平衡能力本身较弱,共济失调可能会使老人行走时更容易摔倒,增加了意外受伤的风险。
(二)伴随症状
1.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持物不稳等。老年人本身言语功能和手部精细运动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该综合征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交流和自理能力,比如老人原本还能简单交流,患病后说话不清楚,影响与他人沟通,拿东西也变得不灵活,吃饭时拿不稳筷子等。
2.感觉运动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和轻偏瘫,感觉障碍先于运动障碍出现,然后运动障碍逐渐明显。老年人这种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先后改变可能会让老人先感觉到身体某部位麻木,之后才出现肢体无力,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影响肢体功能。
二、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的关系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的几率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导致腔隙性脑梗塞。60岁以上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年龄越大,血管老化程度越重,患病风险越高。而且老年人患病后恢复相对较慢,症状可能更不容易完全缓解。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血管基础病变情况下,男性和女性患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男性可能由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病风险。不过这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调节功能改变,也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生活方式
1.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老年人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吸烟的老人,其血管内壁更容易出现斑块,进而导致血管狭窄,引发梗塞。
2.饮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加重血管损伤,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下降,饮酒后对血管的不良影响更明显。长期大量饮酒的老人患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比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的老人高。
3.缺乏运动:老年人如果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久坐的老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管内垃圾更容易堆积。
(四)病史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基础病因,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等病变,当血压波动时容易导致微小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引发腔隙性脑梗塞。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患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是无高血压病史老年人的数倍。
2.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更易出现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3.高脂血症:老年人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