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可能由饮食因素(不洁饮食、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感染因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药物影响、环境因素)引起;发病前接触史、病史情况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可辅助判断,出现相关症状及线索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措施。
一、胃肠炎的常见症状表现
(一)消化道症状
1.腹痛:多表现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有关。例如,感染性胃肠炎时,病原微生物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刺激肠道蠕动和神经,导致腹痛。不同年龄段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而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
2.腹泻:是胃肠炎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急性胃肠炎时腹泻较为频繁,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腹泻原因是炎症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使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减少,分泌增加。对于婴幼儿,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特别关注。
3.恶心、呕吐:炎症刺激胃肠道,可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和逆蠕动,导致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带有胆汁等。不同年龄人群呕吐表现不同,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呕吐症状可能不典型。
(二)全身症状
1.发热:部分胃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多由感染引起,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感染性胃肠炎常见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可导致机体发热,体温可在37.5℃-39℃甚至更高。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波动较大,且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2.乏力:由于机体处于炎症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以及发热等因素影响,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减退,患胃肠炎时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恢复相对较慢。
二、胃肠炎的可能病因线索
(一)饮食因素
1.不洁饮食: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引起胃肠炎的常见原因。例如,食用变质的肉类、不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在夏季,食物易滋生细菌,若饮食不注意,患胃肠炎风险增加。对于儿童,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因不洁饮食患病。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食用后可引发胃肠道炎症反应。比如,乳糖不耐受者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可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炎样症状。不同个体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情况不同,需要通过饮食记录和过敏原检测等方式来排查。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可引起胃肠炎。诺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导致多人发病。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脱水等。
2.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等感染。例如,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蛋类、肉类后易感染发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脓血便等情况。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炎样表现,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关注胃肠道反应,老年人由于常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更需重视。
2.环境因素:寒冷刺激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道蠕动紊乱,增加胃肠炎发病风险。例如,在寒冷天气不注意腹部保暖,可能诱发胃肠炎。
三、辅助判断的相关情况
(一)发病前接触史
了解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可疑的传染源,如是否去过胃肠炎高发场所,是否与胃肠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果有集体发病的情况,要考虑传染性病原体感染的可能。
(二)病史情况
既往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史,如胃溃疡、肠道息肉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患胃肠炎的易感性或影响胃肠炎的表现。例如,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患胃肠炎时,腹痛表现可能与以往胃溃疡疼痛特点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初步提示
1.血常规: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但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表现有差异,儿童血常规变化可能更具特点。
2.粪便常规: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如果有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有肠道细菌感染;发现寄生虫卵则提示寄生虫感染所致胃肠炎。对于婴幼儿,粪便标本的采集和检测需要规范操作以保证结果准确。
如果出现上述胃肠炎相关症状及有相应病因线索,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和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