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等类型,二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上,脑梗是脑部血管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血栓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致闭塞;病因方面,脑梗病因多样,脑血栓主要因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有差异,脑梗症状因部位和面积而异,脑血栓多在安静时起病、缓慢加重;影像学检查特点不同,脑梗早期CT可能无异常,MRI敏感,脑血栓CT早期有低密度影等;治疗原则均强调早期血管再通等,但具体治疗需考虑患者个体情况,二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需综合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梗:即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例如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都可能引发脑梗。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使得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发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易于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
二、病因差异
脑梗:病因较为多样,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栓塞)、小动脉闭塞外,还包括其他少见病因,如血管炎、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脑梗的病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出现脑梗可能更多与血管炎、先天血管异常等因素相关,而老年人则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因素等有关。
脑血栓:主要病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流冲击,更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沉积在血管壁;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脂质代谢,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为脑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三、临床表现
脑梗:临床症状因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大小而异。常见症状有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如果是大面积脑梗,可能会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还可能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不典型,而年轻人症状相对较明显。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中或休息时。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典型表现也是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根据血栓形成的血管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如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栓可能导致对侧肢体严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等。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头部CT检查在脑梗发病早期(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的诊断更为敏感,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脑内异常信号,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为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可以通过影像学明确梗死的情况。
脑血栓:头部CT早期可能显示脑内低密度影,MRI检查同样可以发现相应血管供应区域的异常信号,通过血管成像等检查还可以发现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脑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血管病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脑梗: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防止脑组织坏死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动脉溶栓为4.5小时内,取栓治疗时间窗有所延长)可考虑溶栓、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比如老年人可能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用药时需要调整剂量等。
脑血栓:治疗也强调早期血管再通,若符合溶栓或取栓指征则进行相应治疗,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等。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还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但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权衡利弊。
总之,脑梗和脑血栓在定义、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二者又都属于脑梗死的范畴,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精准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