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乳糖不耐受等)、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尿毒症等)、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饮食、精神心理等),经常腹泻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生活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心情舒畅,特殊人群腹泻更需重视。
一、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成人也可感染轮状病毒,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低热等。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毒,可在学校、社区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病程一般较短。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常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导致旅行者腹泻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多为水样便。
沙门菌: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感染,常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或脓血便。
志贺菌:志贺菌感染引起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多呈慢性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呈连续性分布。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腹泻是常见症状,大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呈节段性分布。
2.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排便后腹痛可缓解,腹泻常为稀糊状或稀水样便,可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紧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3.吸收不良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导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引起腹泻。例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麦胶不耐受,进食含麦胶的食物后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出现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表现;短肠综合征多由于外科手术切除大部分小肠引起,剩余小肠不能充分吸收营养物质,导致腹泻。
4.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常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以及一些成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乳糖酶活性降低时,如肠道感染后、老年人等。
三、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胃肠蠕动,导致腹泻,常伴有怕热、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出现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可为水样便,也可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患者可能有糖尿病的其他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3.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晚期,尿毒症毒素蓄积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腹泻,同时患者还会有肾功能不全的其他表现,如水肿、高血压、贫血等。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腹泻不良反应,例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如广谱抗生素使用后易出现伪膜性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还有一些化疗药物,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腹泻。
五、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不洁食物、食物过敏等都可能引起腹泻。例如,大量进食冷饮后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对某些食物如海鲜、牛奶等过敏的人,进食后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腹泻、皮疹等。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例如,一些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等,可能会出现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腹泻。
如果经常出现腹泻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出现腹泻时更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特殊,腹泻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婴幼儿腹泻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老年人腹泻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