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肠道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方式(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观察与处理)及不同人群特殊情况(儿童术前准备难配合、术后需特殊关注,老年术前重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防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考虑其身体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在术前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相对适宜的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应尽量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再考虑手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一般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
肠道准备:通常会要求患者在术前1-2天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如稀饭、面条等。术前晚需要服用泻药进行肠道清洁,目的是清除肠道内的粪便,便于手术中观察肠道黏膜,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常用的泻药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服用方法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确保肠道充分清洁。
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手术的目的、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并发症等,在患者或家属充分了解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手术方式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这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引入肠道内,接触息肉时,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较小的息肉(一般直径小于2cm),可直接用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然后通电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确保切除完整。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的、平坦型或怀疑有黏膜下层浸润的息肉。该方法是在内镜下先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隆起,然后用高频电刀逐步剥离病变黏膜。此手术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准确判断病变的边界和深度,以避免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要适当卧床休息,尤其是较大息肉切除或采用ESD手术的患者,卧床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一般建议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初期,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迹象。例如,若患者出现腹痛加剧、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情况,应高度怀疑有出血或穿孔的可能,需及时进行处理。
2.饮食护理
禁食与流食过渡:术后根据息肉大小和手术方式决定进食时间。一般较小息肉行高频电凝切除术后,若术中无明显出血等情况,可在术后2-4小时少量饮水,如无不适,逐渐过渡到流食,如米汤、藕粉等,然后再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而对于较大息肉或ESD术后患者,可能需要禁食1-3天,然后再从流食开始逐步过渡饮食。
饮食注意事项:进食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影响创面愈合。建议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等。
3.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是肠息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少量出血可能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黑便、血便,甚至休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和性状,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一旦发生出血,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采取内镜下止血(如注射肾上腺素、钛夹钳夹等)或药物止血等措施。
穿孔: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表现。怀疑穿孔时需要立即进行腹部平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补等治疗。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患者
术前准备的特殊性:儿童肠道准备相对较难配合,需要家长积极协助。泻药的服用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进行精确计算,确保肠道清洁效果同时避免过量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术后护理的特殊关注: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明确,需要密切观察其腹部情况和精神状态。在饮食过渡方面要更加谨慎,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同时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患者
术前评估的重点: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术前需要更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例如,需要进行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
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因为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