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多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典型症状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体征检查可见心率和心律异常、心脏杂音,辅助检查有血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升高、心电图ST-T改变及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心室功能和结构改变,怀疑患心肌炎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诊断。
一、前驱感染史
多数心肌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病毒首先在体内引起感染,进而可能累及心肌。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较为常见,患者往往先出现病毒感染相关表现。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的途径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成人也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二、典型症状表现
心脏相关症状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由于心肌受损后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心肌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早搏等,从而引起心悸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对心悸的感受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可能会出现躁动不安等表现。
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钝痛或压榨样疼痛等。这是因为心肌炎症累及心包或心肌本身,导致局部疼痛感觉神经受到刺激。成年人可能更能明确表述胸痛的性质和程度,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愿意活动等。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肺淤血。例如,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轻者活动后气短,重者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儿童和成人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气喘等。
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肌受损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身体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乏力。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表现,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玩耍、活动减少等。
三、体征检查发现
心率和心律异常
心率改变:可表现为心率过快或过慢。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也可能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婴儿心率可达110~13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
心律不齐:常见的有早搏,可触及脉搏短绌等情况。通过听诊器可闻及早搏,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不同年龄患者心律不齐的表现及发现难度有差异,儿童由于配合度等问题,可能需要更仔细的听诊才能发现。
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能在心尖区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这是因为心肌病变导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情况。但心脏杂音并非心肌炎特异性体征,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辅助检查支持
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时,CK-MB和cTnI或cTnT可在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但一旦出现升高往往提示心肌有损伤情况。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这是因为体内存在病毒感染或心肌炎症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炎症过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血常规变化可能更具特点,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心电图检查
ST-T改变:可见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这是心肌缺血或损伤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可能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病毒性心肌炎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等。儿童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保证电极粘贴牢固等,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肌炎患者中并不少见,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等特征。
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室功能改变:可发现左心室或双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降低等。这有助于评估心肌的整体收缩功能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心室功能指标有差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测量相关指标来判断心肌功能状态。
心肌结构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变薄、心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提示心肌有病变。例如,心肌炎导致心肌炎症水肿等,可在超声心动图上显示心肌结构的异常改变。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心肌炎,出现上述相关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