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多在胃窦部,病因有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临床表现有腹痛等,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浅表性慢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部位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黏膜层变薄,表面有黏稠的分泌物,有时可见点状出血或糜烂。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引起浅表性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浅表性慢性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喜食辛辣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持续的刺激。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引发浅表性胃炎。
4.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
5.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等,可能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增加浅表性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
2.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这与胃黏膜的炎症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有关。
3.嗳气:患者可出现频繁嗳气的症状,是由于胃内气体增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所致。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少数患者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的消化液及食物。
5.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反酸、烧心等症状,这是因为胃黏膜的炎症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性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糜烂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酶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以确定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浅表性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因素可影响胃的功能。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调整饮食: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减少饮酒;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
2.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
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保护胃黏膜,缓解疼痛;如果患者存在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来改善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浅表性慢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腹痛、呕吐等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患浅表性慢性胃炎时,由于其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等原因,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例如,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同时,老年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容易被忽视,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孕妇:孕妇患浅表性慢性胃炎时,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优先采用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孕妇的心理状态,保持孕妇心情舒畅,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