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并做妇科、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麻醉、摆体位、消毒铺巾、置入阴道镜或宫腔镜、切除息肉)、术后处理(观察生命体征、阴道出血,抗感染,休息活动,依据病理结果后续处理)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年轻未生育、合并基础病患者各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但也需根据自身基础疾病等情况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需提前优化基础病控制情况,以降低手术风险。
性别方面:女性患者均需进行妇科相关检查评估,无明显性别相关禁忌证限制手术,但需关注月经周期等对手术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手术,此时子宫内膜较薄,手术操作相对安全且出血少。
生活方式方面:需询问患者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应建议患者术前戒烟;饮酒可能会与术中使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需提前告知患者术前一段时间应避免大量饮酒。
病史方面:要详细了解患者既往妇科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如有妇科炎症病史,需先控制炎症再进行手术;有手术史者要评估手术对本次手术入路等的影响;有药物过敏史者需提前告知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2.术前检查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等检查初步了解子宫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肝肾功能等,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需提前纠正;传染病筛查是为了做好防护措施;肝肾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身体整体状况及手术耐受性。
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息肉的数目、大小及位置等,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一般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静脉麻醉等。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区域痛觉消失,患者术中保持清醒,但能减轻疼痛;静脉麻醉则使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无疼痛感觉,具体麻醉方式需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医生选择。
2.体位摆放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即仰卧位,双腿放在腿架上,充分暴露外阴和阴道,便于手术操作。
3.消毒铺巾
用碘伏等消毒剂对外阴、阴道进行严格消毒,然后铺上无菌巾,建立无菌操作区域。
4.阴道镜或宫腔镜置入
阴道镜辅助:如果需要,可通过阴道镜观察阴道和宫颈情况,辅助定位子宫息肉位置。
宫腔镜置入:将宫腔镜通过阴道、宫颈置入宫腔,通过宫腔镜的光源和镜头清晰观察宫腔内息肉的具体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5.息肉切除
器械选择:根据息肉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如息肉钳、电切环等。如果息肉较小,可用息肉钳直接钳夹取出;如果息肉较大或基底较宽,可使用电切环进行电切切除。
操作过程:通过宫腔镜的引导,准确到达息肉部位,使用电切环或息肉钳将息肉完整切除,切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切除的息肉要送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
三、术后处理
1.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30分钟-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阴道出血观察: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一般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若出血过多需及时处理。
2.抗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使用1-2天,预防宫腔感染。
3.休息与活动
患者术后需适当休息,术后第一天可适当在床上活动四肢,术后2-3天可逐渐下床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利于身体恢复。
4.病理结果回报及后续处理
术后等待病理结果,若病理结果提示为恶性息肉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手术扩大手术范围等;若为良性息肉,一般告知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定期复查即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术后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心肺并发症等,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家属需协助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
2.年轻未生育患者
对于年轻未生育患者,手术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尽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以降低对未来生育的影响。术后需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关注子宫恢复情况及有无复发等情况,若有生育计划,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子宫恢复后再考虑怀孕。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术后要加强基础病的监测和管理,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指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观察有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