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需及时就医诊断,急性期可进行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等,同时做好一般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后期要进行二级预防,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和调整生活方式,不同年龄、基础病史等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治疗及康复等措施。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
当怀疑发生脑血栓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借助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头颅MRI等明确诊断。头颅CT可快速发现早期脑梗死病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显示小病灶及后颅窝梗死等更具优势。
二、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
对于符合溶栓指征(发病时间在一定时间窗内,如一般为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有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的作用,但也存在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溶栓风险和获益需综合评估,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在评估后也可能考虑溶栓,但要更谨慎地权衡。对于儿童患者,脑血栓相对罕见,若发生需由儿科神经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是否溶栓等治疗。
2.血管内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严重脑血栓,在合适的时间窗内(如发病6-24小时内的精选患者等)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动脉取栓等。这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介入医生等共同参与。
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在急性期治疗后也需引导其改变,以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病,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三、一般支持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对于血压异常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若血压过高,可能需要适当降压,但要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若血压过低,需查找原因并进行纠正,以保证脑的血液供应。
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等支持措施。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关注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2.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对于不能自行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营养支持,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需求不同,儿童患者更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和脑功能恢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在营养支持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言语治疗(若存在言语障碍)等。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以游戏化等方式进行,增加其依从性;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要注重安全性,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反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病的控制,例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避免血压过度波动。
2.长期康复管理: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同时,家属也需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支持和帮助。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如抑郁等,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五、二级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但要避免过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管理,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具体目标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高血脂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使用降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
不同性别患者在基础疾病控制上可能面临的问题略有不同,例如女性在更年期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脂等代谢指标,需更加关注。有长期病史的患者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2.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要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要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
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等导致身体不适。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饮食调整时要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