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主要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它们在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不同表现,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等进行鉴别,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脑膜炎时各有特点,需综合多种手段判断。
一、病毒性脑膜炎
(一)临床特点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相对较缓,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如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相对较轻。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多种病毒引起,如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黏膜细胞及淋巴结内繁殖,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再穿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
二、细菌性脑膜炎
(一)临床特点
各年龄均可发病,起病急骤,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剧烈、呕吐频繁,脑膜刺激征明显,如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外观浑浊似米汤样,压力显著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常在100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降低。常见的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于老年人及儿童,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呈流行性发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同细菌引起,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等;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细菌侵入人体后,先在鼻咽部繁殖,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最终侵犯脑膜;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由该菌引起呼吸道感染后血行播散至脑膜。
三、结核性脑膜炎
(一)临床特点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隐匿,病程较长。早期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随后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检查:外观呈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白细胞数中度增多,多在(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引起肺部感染,然后通过血行播散至脑膜,在脑膜处繁殖致病。儿童多因原发结核感染血行播散所致,成人可由体内潜伏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复发播散引起。
四、隐球菌性脑膜炎
(一)临床特点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头痛较为突出,可呈持续性加重,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脑膜刺激征相对较轻。脑脊液检查: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到达肺部后,可经血行播散至脑膜,在脑膜处生长繁殖致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因机体对隐球菌的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发病。
五、四种脑膜炎的鉴别要点总结
(一)病史方面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多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前驱病史;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可能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病灶或流行性发病情况;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有结核接触史或肺部等结核病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常有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病史,如艾滋病病史、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病毒性脑膜炎全身中毒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相对较轻;细菌性脑膜炎全身中毒症状重,颅内压增高明显;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病程长,有结核中毒症状;隐球菌性脑膜炎头痛突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
(三)脑脊液检查方面
可从外观、白细胞数及分类、蛋白、糖、氯化物等指标进行鉴别,如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明显降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糖降低,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各型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患细菌性脑膜炎时,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意识障碍等为突出表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的风险增加,诊断时需格外谨慎,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