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卒中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健康检查及关注特殊人群入手。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常规及针对性检查;老年人、有家族史人群、中青年人群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高危人群可能需更低,如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有所差异,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要兼顾血压稳定性,避免波动过大。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10.0mmol/L。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
3.高血脂:高血脂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同时根据血脂异常类型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59mmol/L以下,对于已发生心血管疾病或高危的患者需降至1.8mmol/L以下。不同年龄的高血脂患者降脂目标可能有不同考量,比如老年高血脂患者在降脂同时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过多盐分摄入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对盐分的耐受和代谢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应严格控制盐分摄入。
均衡营养: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全谷物提供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硬化。不同年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等营养物质。
2.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中等强度运动指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调整,儿童青少年可选择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保证每日充足活动量,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等意外,可选择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运动频率与时间:运动要坚持定期进行,每次运动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但不宜过长或过短,避免过度疲劳。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脂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必须戒烟。对于不同年龄的吸烟者,戒烟都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而且戒烟越早受益越大。
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饮酒量(ml)×酒精浓度(%)×0.8=酒精克数。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等,增加脑卒中风险,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下降,更应严格限酒。
三、定期健康检查
1.常规检查: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脑卒中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体检项目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适当调整,例如有家族脑卒中病史的人群要更密切关注相关指标检查。
2.针对性检查:对于已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根据病情增加相应检查频率,如高血压患者要更频繁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等,因为这些都是脑卒中的相关并发症监测项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患者监测频率和具体项目有所差异,比如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相关指标。
四、关注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要严格遵循上述各项预防措施,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控制基础疾病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到医院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环境变化对老年人血压等指标的影响,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引发脑卒中。
2.有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要更加重视预防,除了做好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控制外,要更频繁进行健康检查,密切关注自身身体指标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中青年人群:虽然中青年发生脑卒中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逐渐损害血管健康,增加未来脑卒中风险,中青年人群也要定期进行基础健康指标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