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与脑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区别,高热惊厥多与儿童体温急剧升高有关,多在6个月-5岁儿童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骤升时发作,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发展为癫痫;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的炎症性病变,病因多样,症状复杂,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治多可完全恢复,部分重症脑炎可留后遗症,细菌性和真菌性脑炎预后较差。
一、定义与病因
高热惊厥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多与儿童体温急剧升高有关,主要病因是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体温骤然升高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惊厥发作。常见于6个月-5岁儿童,多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骤升(通常体温≥38.5℃)时发生。
脑炎
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病因多样,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如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脑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原体感染好发年龄有差异,例如病毒性脑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
发作时多为全身性抽搐,表现为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部、四肢肌肉强直、痉挛或抽动,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患儿精神状态大多恢复较快,一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作前多有明确的高热病史,抽搐多发生在体温上升期。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发作形式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局限性抽搐、面部肌肉抽动等。
脑炎
症状相对复杂多样,除了发热外,还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幻觉、淡漠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精神症状和发热,重者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等危及生命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
高热惊厥
血常规检查多提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轻度升高,提示多为感染性因素引起,但感染指标一般无明显异常增高,因为高热惊厥主要是体温升高导致的神经元放电,而非严重的感染扩散。脑电图检查在发作间期大多正常,发作时可能有相应的异常放电表现,但发作后多恢复正常。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一般无异常发现。
脑炎
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或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等。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炎的重要依据,病毒性脑炎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多,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细菌性脑炎脑脊液外观混浊,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真菌性脑炎脑脊液外观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实质内的异常病灶,如病毒性脑炎可能表现为脑实质内的片状低密度影等。
四、治疗原则
高热惊厥
首先要及时退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同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对于单纯性高热惊厥,一般发作停止后对症处理即可,对于频繁发作或有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等)控制惊厥发作,并积极寻找发热原因,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根据其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退热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脑炎
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脑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细菌性脑炎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真菌性脑炎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同时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护和治疗。
五、预后情况
高热惊厥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逐渐完善,高热惊厥多在5岁以后不再发作。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癫痫,尤其是有复杂型高热惊厥(如发作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有癫痫家族史等)的患儿。
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随访,观察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脑炎
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病毒性脑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细菌性脑炎和真菌性脑炎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总之,高热惊厥和脑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上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进行准确鉴别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