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病因与生活卫生等有关,表现为典型肠道症状及全身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特定细胞及杆菌,治疗用抗生素等;腹泻病因多样,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依病因不同而异,非感染性腹泻去因调食,感染性腹泻病毒多自限、细菌慎选抗生素,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区别。
一、定义与病因
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明确为细菌。痢疾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会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引起炎症与溃疡,导致发病。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痢疾杆菌,但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受影响,这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青壮年可能因生活接触等因素增加感染机会有关。生活卫生条件差、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是常见诱因。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起病相对较急,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惊厥、休克等中毒症状。
腹泻
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腹泻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除痢疾杆菌外的其他致病性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肠道引起;非感染性因素可由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不新鲜食物等)、药物副作用(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过敏反应(对食物、药物等过敏累及肠道)、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胃肠蠕动增快导致腹泻)等引起。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腹泻,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病因有所不同,如婴幼儿腹泻多与感染、喂养不当等有关,老年人腹泻可能与肠道功能衰退、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特点
痢疾
肠道症状相对典型,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较为突出,一般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但量相对较少。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量很少,便后仍有坠胀感。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
腹泻
临床表现多样,单纯的腹泻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软,不一定有黏液脓血。比如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一般排便次数可能在数次到十余次不等,粪便多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腹痛程度相对较轻,里急后重感不明显。但如果是感染性腹泻,根据不同病原体,表现会有差异,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多为蛋花汤样。老年人腹泻时,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特别注意。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痢疾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还可找到痢疾杆菌。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存在细菌感染。对于儿童痢疾患者,实验室检查更要动态监测,因为儿童感染后可能炎症指标变化较快,通过实验室检查能更准确判断感染程度和病情变化。
腹泻
粪便常规检查如果是非感染性腹泻,可能仅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一般不存在或偶见;如果是感染性腹泻,根据不同病原体,白细胞、红细胞情况不同,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中白细胞可能不多。血常规检查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对于腹泻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除了常规实验室检查外,还需重视电解质、肾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婴幼儿由于体液调节能力差,脱水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早期发现脱水等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区别
痢疾
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来杀灭痢疾杆菌,常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等(儿童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合适抗生素)。同时要注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对症支持治疗等。儿童痢疾患者在治疗时要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儿童安全原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如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对于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根据病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要谨慎选择,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婴幼儿腹泻时,非药物干预非常重要,要注意合理喂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等。老年人腹泻在治疗时除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外,更要注重整体情况的评估和支持,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脏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