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进食污染食物等起病急,有腹痛、腹泻等症状,通过问诊、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对症和抗感染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慢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慢性炎症,病程超两月,由急性迁延等引起,症状迁延,通过相关检查诊断,需调整生活方式、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大部分可控制症状但易复发,病程长影响生活质量,老年人预后相对复杂。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急性肠胃炎
定义: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是由于进食了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刺激性食物、服用了某些药物等原因引起,起病较急。
病因:常见病原体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细菌,以及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饮食方面如大量酗酒、过食辛辣油腻食物等;药物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饮食不注意卫生等情况易诱发。
慢性肠胃炎
定义: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多由急性肠胃炎迁延不愈、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引起。
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病因之一;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胃肠等也可导致慢性肠胃炎;一些慢性疾病如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也可能引发慢性肠胃炎,各年龄均可患病,但成年人相对更常见,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基础疾病等相关。
二、症状表现差异
急性肠胃炎
主要症状:起病急,常表现为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可为稀水样、黏液便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样物;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者体温更高。儿童患者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
慢性肠胃炎
主要症状:病程长,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可表现为间断性腹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为隐痛、胀痛等;腹泻,一般每日数次,大便多为糊状,可伴有黏液,但一般无脓血;部分患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早饱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老年人患慢性肠胃炎时,因身体机能下降,可能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
三、诊断方法差异
急性肠胃炎
问诊:详细询问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等,了解起病急缓、症状表现等。
体格检查:可能有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细菌感染时);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必要时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儿童患者因腹泻、呕吐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检查血电解质等。
慢性肠胃炎
问诊: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加重缓解因素等。
体格检查: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轻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如有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粪便常规一般无脓血,如有Hp感染,可进行Hp相关检测,如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呼气试验等;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这对老年人等人群尤为重要,可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差异
急性肠胃炎
一般治疗: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痉药,如颠茄片等;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腹泻严重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安全,避免过度止泻导致毒素吸收等。
抗感染治疗:如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儿童患者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年龄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慢性肠胃炎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清淡、规律饮食,戒烟限酒。
针对病因治疗:如Hp感染引起的慢性肠胃炎,需进行规范的Hp根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则需针对自身免疫病进行相应治疗。
对症治疗:消化不良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腹痛者可使用适当的止痛药物,但要谨慎使用,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对胃肠的刺激等;有贫血者根据情况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
五、预后差异
急性肠胃炎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一般在数天至一周左右可痊愈。儿童患者如能及时纠正脱水等情况,恢复较快,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严重后果。
慢性肠胃炎
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但易复发,病程较长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出现长期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等情况。老年人患慢性肠胃炎时,因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相对复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