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轻微脑震荡需先采集病史,明确头部受伤情况及伤后症状,再观察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还需行头颅影像学(CT、MRI)及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短暂意识丧失、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头颅影像无器质性病变且有相应症状者可确诊。
一、病史采集
1.明确头部受伤情况
受伤机制:了解患者是否有头部遭受外力撞击的情况,比如是否有摔倒时头部着地、被物体击打头部等经历。不同的受伤机制可能对脑震荡的发生有一定提示作用,例如高处坠落时头部先着地相对更容易引发脑震荡。对于儿童,要特别留意其是否有玩耍时碰撞头部等情况,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头部受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受伤时间:准确记录头部受伤的具体时间,这对于后续观察病情变化等很重要。如果是在近期发生的头部受伤,那么需要重点考虑脑震荡的可能性。
2.了解伤后症状
意识改变:询问患者受伤当时是否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脑震荡患者的意识丧失时间通常较短,多数在数分钟内恢复。对于儿童,可能表述不太清晰,需要仔细观察其受伤后的反应,比如是否有发呆、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等情况。有些儿童可能只是短暂的精神不振,容易被忽视。
近事遗忘:受伤后是否对受伤当时的情况以及受伤前后一段时间的事情不能回忆,即逆行性遗忘。这是脑震荡比较典型的症状之一。比如患者可能记得受伤前的事情,但不记得受伤时如何受伤以及受伤后不久的事情。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记忆力本身有所减退的情况,判断近事遗忘可能需要更细致,要结合其平时的记忆情况来综合判断。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神经系统检查
生命体征: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一般脑震荡患者的生命体征通常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合并有其他较为严重的头部损伤时可能会有变化。对于儿童,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密切监测,比如儿童的心率可能比成人稍快,在观察时要注意与正常儿童心率范围进行对比。
神经系统体征:进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瞳孔、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脑震荡患者一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但如果存在阳性体征则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更严重的脑部损伤。例如检查患者的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检查肢体的肌力是否对称,肌张力是否正常等。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的神经系统变化,在检查时要注意区分是基础情况还是脑震荡导致的异常。
2.头痛、头晕等症状
头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胀痛、有的为钝痛等。头痛可能会在受伤后立即出现,也可能在数小时后出现。儿童可能不会准确描述头痛,但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烦躁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来判断是否有头痛等不适。
头晕:患者常伴有头晕的症状,可能会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晃动感,平衡感变差。头晕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对于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比如驾驶员等,头晕可能会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及时关注和评估。
三、辅助检查
1.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头颅CT是初步筛查脑部情况的重要检查方法。脑震荡患者头颅CT检查通常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颅内没有出血、骨折等异常表现。通过头颅CT可以排除其他更严重的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挫裂伤等。对于儿童,由于其颅骨较薄、囟门未闭等特点,进行头颅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病情,必要时还是需要进行检查。
头颅MRI:头颅MRI对于脑震荡的诊断相对CT来说,在早期可能更敏感一些,但一般脑震荡患者头颅MRI也多无特异性异常表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怀疑有轻微的脑实质损伤等情况时可能会选择头颅MRI检查,但对于常规的轻微脑震荡诊断,头颅CT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2.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可见脑电波有轻度异常,比如α波节律减慢等情况,但这种异常一般也是短暂性的,在患者病情恢复后脑电图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脑电图检查主要是从脑电活动的角度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脑功能的改变,对于脑震荡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四、综合判断
综合患者的头部受伤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是否为轻微脑震荡。如果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后有短暂意识丧失、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同时有头痛、头晕等相应症状,基本可以确定为轻微脑震荡。在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儿童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和多方面评估;老年人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基础疾病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