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致炎症病变,病原体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因不同表现各异,诊断靠脑脊液、影像学、病原学检查,治疗分抗病毒、抗菌及对症支持,预后因病因及病情而异,病毒性脑炎多数预后较好但重症可留后遗症,细菌性脑炎病死率高且易留后遗症,寄生虫感染脑炎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病因方面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该病毒常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等部位,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并侵入脑内引发炎症。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也可导致急性脑炎,通常通过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儿童相对更容易感染,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生活中接触病毒的机会相对较多且自身抵御能力较弱。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可引起化脓性脑炎,往往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脑部引发炎症。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低下,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脑炎;而儿童如果有头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增加细菌感染导致脑炎的风险。
寄生虫感染:比如弓形虫,可通过接触被弓形虫污染的食物、水等感染人体,然后寄生虫侵入脑部引起炎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更容易感染弓形虫进而引发急性脑炎,因为他们自身抵御寄生虫的能力较弱。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不同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患者体温可高达39℃以上。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还可能有抽搐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如偏瘫等,儿童如果发生抽搐,家长应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等危险情况。同时,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
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是诊断急性脑炎的重要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通常表现为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或正常,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细菌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也可能降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炎,脑脊液中可能发现相应的寄生虫或其特异性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脑部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病毒性脑炎患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MRI检查可发现脑内有异常信号影;细菌性脑炎可能会看到脑部有炎症病灶、水肿等表现;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炎,影像学上可能有特异性的改变,如弓形虫脑炎可能会出现脑内的环状强化病灶等。
病原学检查:通过检测脑脊液、血液等标本中的病原体抗原、抗体或核酸等,以明确病原体。例如,采用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核酸,可帮助确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脑炎,需根据不同的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早期、足量、足疗程,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脑损伤。
抗菌治疗:细菌性脑炎则需要根据细菌的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脑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用药前通常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对于有抽搐发作的患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抽搐;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等,以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儿童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指标。
预后情况
病毒性脑炎:大多数病毒性脑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较好,可完全恢复。但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肢体残疾等。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对成人预后可能更好一些,但如果病情发展迅速,也可能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
细菌性脑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且即使存活也容易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老年人患细菌性脑炎预后相对更差,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弱,并发症较多。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炎:预后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如果能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抗寄生虫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预后较差。



